阮 柏,张 迁,王 瀚,王 斌,薛军辉,王小成
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是全军唯一的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担负着为全军培养和输送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我校空医专业本科生长干部学员毕业后,大多数会分配到我军航空兵部队的医疗卫生岗位当中,他们是维护和促进航空兵部队官兵身心健康的排头兵,是巩固和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力量,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培养出能够及时适应新时期航空卫勤保障工作需求、充分满足航空医疗卫生岗位任职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持续改进的问题。
随着当前空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入推进,新型航空武器装备和作战力量快速跨越式发展,这些变化对航空兵部队飞行人员的生理、心理和智能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空军实战化训练改革稳步推进,训练难度和强度也不断加大,特别是自由空战、体系对抗和突防突击等品牌训练的全面展开,使飞行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生理、心理极限考验。例如高加速度载荷、高发飞行错觉、高认知负荷、高空缺氧、高度心理应激和严重飞行疲劳等“五高一严重”问题[1],无疑会对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和飞行效能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新机种陆续列装部队、新形式训练任务接踵而来,也给飞行人员带来了新的考验。例如,全新数字化座舱带来的海量信息输入和严重认知负荷、夜间光学污染导致的视功能受损和迟发性近视、常态化高原轮战轮训造成的低氧刺激、与大型预警机或轰炸机长航时飞行相关的电磁辐射和生物节律紊乱等都将是新形势下航空兵部队飞行人员所要面临的医学问题,也是未来航空卫勤保障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除此之外,调查显示,近十多年来随着空军装备发展和训练大纲调整带来的影响,飞行人员在各类疾病的发生率、住院率和停飞率等方面,与上世纪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得益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先进筛查技术手段和治疗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飞行人员器质性疾病发病率、停飞率显著下降,而头痛、晕厥、神经衰弱、抑郁症、抑郁状态、心境不良、恶劣心境及应激障碍等功能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占比逐年升高,这与飞行工作的高风险、高负荷、高度精神压力、复杂航空特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无关系[2]。其次,科学技术发展带来飞行器座舱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飞行人员选拔、航空生理训练、改装体检等各项标准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严格实施,使得航空性疾病发生率逐年下降[3],但高机动性和高飞行载荷新型战机的列装以及飞行训练科目强度和难度的加大,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飞行错觉、眩晕等前庭功能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此外,随着后勤保障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时期飞行人员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脂肪肝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影响航空兵部队官兵身体健康和飞行绩效的一类重要疾病[4]。最后,受实战化飞行训练强度不断加大的影响,因飞行疲劳引发的急慢性训练伤也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例如颈腰疾病,长期居于飞行人员发病率和住院率的首位,调查显示约40%~50%的飞行人员长期受颈腰痛问题困扰[5]。可见,在空军加速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围绕“人-机-任务-环境”相适应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将不断突显,飞行人员所面临的考验将不断加大,这对航空军医的卫勤保障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其岗位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航空航天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基本处于同轨道,仅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集中学习航空航天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内容包含了航空航天知识、航空航天生理学、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航空航天心理学、航空航天卫生学、航空航天卫生勤务学、航空航天流行病学以及航空航天临床医学等,所有课程学习需在3个月时间内集中完成。在这其中,航空航天临床医学作为一门首次岗前任职专业课,课程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员未来到岗后的任职能力和业务水平。但结合新形势下内外部及主客观因素对航空军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理论课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贴合不够紧密 根据以往飞行人员的疾病谱特点,目前航空航天临床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以专科知识为主,包括了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和外科等。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注重讲授与飞行人员密切相关的各专科重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原则和医学鉴定原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部分课程内容可能与普通临床专业课程存在重复,有些课程的航空医学特色不够鲜明,容易导致学员学习兴趣降低。另一方面,大多数课程内容采用很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标准套路,未能针对新形势下显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进行及时跟进和更新,因此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学员未来的工作实践相脱节。最后,航空临床医学本应具有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双重属性,预防医学的理念应该始终贯穿航空军医日常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当中。但我们在既往的教学活动安排中更多的是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治和鉴定为重点,而忽略了整体教学内容中疾病预防环节所占的比重。
2.2 实践课教学内容与岗位胜任需求匹配不佳 从实践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目前一大部分实践课程设置如隐斜视检查、夜视功能检查、睡眠障碍检测、前庭功能检查、低压舱检查、下体负压及立位耐力检查等等,大多数仅在上级医院、疗养院或医学鉴定中心这一级别的医疗单位中才能开展,但在平常航医室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较少用到。而额镜、鼻镜、电子耳镜、心电图机、各类型理疗仪或中医理疗包等多种基层单位标准配发的检查器械或仪器对于航空医生来讲,更为实用。能够熟练操作这些器械,或掌握常用检查仪器的使用方法,更有助于提升学员毕业后的业务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更能够为官兵提供实实在在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航空军医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全科医师为特点的培养模式,新形势下的军队航空卫勤保障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为部队培养一批“六会四懂”的航空军医专业人才,即:会飞行卫勤保障,会卫生防病,会一门临床专科技术,会心电图操作诊断,会营养卫生指导,会航空医学训练基本操作;懂航空医学基础理论,懂飞行训练基本常识,懂心理卫生基础知识,懂常用理疗操作技术[6]。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员的岗位胜任能力,是我们需要及时思考的问题。
2.3 当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不利于以第一任职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实施 按照当前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安排,在整个航空航天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航空航天临床医学的教学活动仅为1个月左右。由于时间短,排课紧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而且学员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接收繁多冗杂的理论及实践课知识,期间还夹杂着其他课程的紧张学习任务,并且面临多项考试的压力,因此难免会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员消化吸收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偏低。此外,整个航空航天医学课程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学员即将步入临床实习阶段,又将面临联考和毕业分配压力,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多,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调查显示,我校空医专业学员与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相比,在学习倦怠程度上高于后者,在学习投入程度上也显著低于后者,这与学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专业认同感较低等因素不无关系[7]。
3.1 革新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增强学员专业认同感,促进第一任职能力提升 转隶后的空军军医大学是为航空兵部队培养和输送航空卫勤保障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应该针对现有航空航天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广泛调研,针对有理可行的优化方案和改革措施进行充分论证,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部队对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的新要求。按照现有的培养计划,学员接触航空航天医学相关课程的时间较晚,并且这些课程集中安排在3个月时间内,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扎堆进行灌输式讲授,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符合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规律,也难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建议将部分航空航天专业基础课调整至大二或大三进行学习,同时可建立寒暑假期间学员到航空兵部队航医室、体系医院空勤科和空军疗养院进行见实习的制度,让学员早期接触航空航天医学知识,早期了解飞行,了解航卫保障工作,增加学员对航空医学事业的认识,培育学员对航空医学岗位的专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在大四阶段,对照基层部队对航空军医岗位任职能力的新要求,适当增加航空航天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时数,减缓原有高密度、高强度、满堂灌式的授课节奏,给学员留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在大五实习阶段,根据飞行人员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疾病特点和学科分布特点,应该有选择地将实习学员重点分派至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脊柱外科、眼科、康复理疗科等科室进行轮转学习,并且安排足够时间的体系医院空勤科实习,以进一步达到以飞行人员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目的,促进学员岗位胜任能力的生成。
3.2 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广泛开展岗位任职需求调研 航空医疗卫生岗位对任职能力需求的改变也促使我们应该不断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例如,飞行人员群体凸显的高负荷飞行所致的飞行疲劳和生物节律紊乱、长航时夜间飞行训练带来的视觉疲劳甚至视功能受损、长期高压工作环境诱发的各种精神性疾患和睡眠障碍、以及飞行员群体高发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和颈腰痛等问题,已逐渐成为威胁飞行人员身心健康、影响飞行绩效、限制战斗力生成和保持的重要因素。如何针对飞行人员的以上医学问题进行健康维护,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未予重视,常常忽视了实际工作中此类医学问题的教学,导致学员常常仅对飞行人员常规经典疾病知识如气压损伤性疾病、空晕病、屈光不正、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头痛、晕厥、尿石症等教科书内容掌握较好。而飞行人员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重在“防”,因此针对飞行员“防病”需求较高的医学问题,建议适当开设相应的卫生宣教实践培训,培养和锻炼学员们开展多方面处置飞行人员各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能力,提升其业务水平。此外,从教员角度,也应坚持开展广泛的航空军医岗位任职需求调研,定期深入航空兵基层部队,及时了解飞行人员群体在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方面的新矛盾和新诉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使教学工作更加贴近航空兵部队的实际需求。
3.3 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学员学习内动力提升 现阶段,高年级的军医大学学员广泛存在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学习投入和学习内动力明显不足等问题[7],影响学员成才成长。因此,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有效促进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升学员的学习内动力。首先,在思想上,应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员加以正面引导,使其树立“为战而学”的思想,培养学员自立、自主精神,帮助学员克服学习惰性。其次,在授课方式上,可以先选择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逐步引入“雨课堂”“慕课”或“对分课堂”等新颖的授课模式,以达到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学员参与度的目的。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学员第一任职能力提升为中心,对照岗位需求,突出学员实践技能培养。实践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考核可适当安排在学校附属医院相关科室的门诊或检查治疗室。例如,在康复理疗科诊疗室进行参观学习,使学员熟悉和掌握康复理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仪器的规范操作。在眼科或耳鼻喉科门诊进行有选择性地见实习,真实接触患者,实地操作眼底镜、裂隙灯、扩鼻器、额镜等,使学员掌握常规检查仪器的使用。按小班制轮流安排学员在心电图室承担短期的心电图检查和诊疗任务,使学员能够熟练掌握心电图检查操作并能对结果进行准确判读。上述培训内容也可灵活安排在大五实习期间,由教务部门统一协调组织,制定出一套真正符合航空航天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岗前任职能力提升的实习计划。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改革,应破除以往以课堂理论知识笔试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考核模式,最大程度地将学员在课程学习和技能培训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个人表现纳入考核体系中,促使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第一任职能力培养当中去,变应试教育为能力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