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春季水产养殖常见多发病主要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水霉病、锚头鳋病、白斑综合征等。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对象为鲫、团头鲂、鲢、鳙、黄鳝、鳜、加州鲈等,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
2.烂鳃病: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是一种较常见鱼病。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等,应引起各养殖区域的重视。
3.赤皮病:主要危害青鱼、草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省一些养殖区域全年均有流行,特别是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冻伤或鱼体表被寄生虫感染受损时,致病原菌侵入,引发疾病。
4.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可感染青鱼、草鱼、鲢、鳙等多种淡水鱼,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当水温在18℃以上时易发病,并导致流行。
5.水霉病:主要危害各种受伤的鱼及鱼卵,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其繁殖适温为13~18℃,严重感染时可致鱼体死亡。
6.锚头鳋病:由锚头鳋寄生而引发的疾病。该病在鱼种和成鱼养殖阶段均可感染,当水温12~33℃时更易发病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鱼种的大量死亡。
7.白斑综合征:水温18~30℃时易暴发该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我省小龙虾养殖区及稻虾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此外,我省春季还需警惕鲤春病毒血症、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小瓜虫病的发生。
1.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cm左右,清淤后曝晒池底20天以上,增加透气性,改善底质生态环境,切断病菌传播途径。然后使用生石灰干法消毒,每亩用量为60~80kg,待生石灰药性消失后,向池内注水80~100cm,再进行消毒,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体等敌害生物。
2.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注意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培养出“肥、爽、嫩、活”的水体,给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3.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购买具有产地检疫证明苗种,从源头管控,杜绝引进携带特定病原的苗种。
4.苗种生产企业需选育优质亲本,强化培育工作,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增强免疫力的维生素 C、维生素 E和免疫多糖等添加剂,以增强鱼体抵抗力。根据天气情况,对亲本培育池塘适当进行水位调控及水质调节,为亲本提供适宜环境,促进性腺发育。
5.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水温低于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鱼体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6.我省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水产品滞销,鱼虾压塘严重,池塘载鱼量较大,密度较高,长期压塘导致鱼虾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下降。应密切关注养殖水体变化,合理使用增氧机,保持水中溶氧充足,防止因缺氧导致泛池事故发生,预防疫病暴发。
7.常规鱼类细菌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大黄精华素)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8.对于一些寄生虫病的流行,需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方式、传播规律及流行特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对已感染的池塘,根据寄生虫类别,可选用国标渔药晶体敌百虫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中草药制剂驱虫散等药物治疗,尽量选择高效无毒药物治疗。
9.预防水霉病,需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产卵池及孵化用具应进行清洗消毒,苗种放养前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浸浴。该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患病早期及时处理才有一定效果。
10.病毒性疾病白斑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繁殖时选用经检疫不带病原的健康虾作为亲虾;投喂优质饲料,增强虾的体质和抗病力;保持水质良好,控制养殖密度,改善虾的栖息环境。预防可用聚维酮碘或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0.3~3.5mg/L全池泼洒;或二氧化氯0.2~0.5mg/L全池泼洒,每半月一次。如发现有虾发病,应及时将病虾隔离,控制病情进一步扩散。
(来源:湖北省水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