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半夏用法初探

2020-12-20 11:52:33魏康康杜金行常江梦廖江铨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苦酒化饮干姜

魏康康,杜金行,常江梦,王 哲,廖江铨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北京 100029;3.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700)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下品,作为毒药以治病,谓之“半夏,味辛平,生川谷。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1]张仲景自序记载其用药源于《胎胪药录》,此书亡佚,所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内容当最为相近。后陶弘景《名医别录》载“半夏,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则更加全面的记载了当时半夏的使用之法,亦可反映张仲景用药情况。

1 半夏的特点

1.1 半夏之炮制 根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半夏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生半夏,用时捣碎即可。二是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三是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四是法半夏,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2]。

1.2 半夏之剂型 在《伤寒杂病论》45首含半夏方剂中(含加减法方),其中38首入汤剂,4首入丸剂(半夏麻黄丸、干姜人参半夏丸、赤丸、鳖甲煎丸),另外3首中,1首入散剂(半夏散及汤)用白饮送服,不能服者,以水煮沸后少少含服,1首入散剂(为半夏干姜散)而浆水煎后服用,1首直接苦酒煮沸咽服(苦酒汤),因此,半夏主要以入汤剂为主。煎汤可以明显减轻其毒性,其两首散剂方亦有水煎煮,且以白饮或浆水送服,故知张仲景半夏入散剂是慎重的,而三首丸剂,或炼蜜为丸或生姜为丸或煎煮,且丸剂本身力缓,均制约了半夏之性。

1.3 半夏之用量 在45首含半夏方剂中,除半夏散及汤、半夏麻黄丸、半夏干姜散为等分外,其余统计结果如下:半夏二升者1次,一升者4次,半升者25次,五合者1次,二合半者2次,四两者2次,三两者1次,二两者1次,十四枚者1次,十二枚者1次,八枚者1次,二十铢者1次,一分者1次[3]。因此,张仲景用半夏多为半升,一分出现在鳖甲煎丸,二升出现在大半夏汤。

1.4 半夏之煎煮法 半夏一般与其他药物同煎即可,这是半夏入汤剂最常见的用法。半夏去渣再煎的有大小柴胡汤、三个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竹叶石膏汤,其主要原因是病在脾胃,浓缩药液,改变浓度、纯度,便于受纳腐熟。半夏使用特殊溶剂的有3种,1)蜜:大半夏汤(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甘遂半夏汤(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赤丸(炼蜜丸如麻子大);2)苦酒:苦酒汤(内半夏,着苦酒中);3)浆水:半夏干姜散(浆水一升半煎取)。苦酒、浆水的使用均为一次,不能明确体现与半夏配伍关系,而蜜与半夏的关系显然更加密切,蜜可解毒又有甘缓之性。

2 半夏之功效

2.1 止呕——降气、化饮、和胃《名医别录》谓之“主时气呕逆”。半夏具有降逆、化饮止呕的作用,呕缘气逆,气逆由水与气相激[4],因此半夏止呕一则去水,一则降气,各有侧重,其用法灵活。1)对症止呕之主药:葛根汤、黄芩汤、厚朴七物汤、白术散、竹叶汤等加减法中指出见呕吐加半夏。2)少阳呕吐:小柴胡汤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可见少阳(柴胡类方)用半夏贵在止呕;小柴胡方后注又言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口渴者无水停留,可见实证为气与水返逆用半夏止呕,而虚症则用人参补气降逆;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无口渴,人参与半夏同用,亦有此意。3)化饮止呕:小半夏汤治支饮不渴,膈间有水者及“饮家加茯苓”,下利而心下续坚满者用甘遂,重在治心下及膈间之水,赤丸治寒气厥逆,也用半夏利水;附子粳米汤治“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与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治“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皆用半夏化饮。而饮并非都用半夏,如五苓散之水逆,其病位在脐下,用茯苓。4)降逆止呕、和胃气:小半夏汤治“诸呕吐,谷不得下”,是胃尚能受纳,用小半夏汤消散浮火,和胃气以止呕;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胃气大伤,用半夏降逆和胃,但半夏辛燥,过于攻伐,用人参补不足,益以白蜜,使其成滋润之剂;半夏干姜散、干姜人参半夏丸亦是此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腹胀满,此为胃本虚而过汗,用半夏一则和胃,二则降气除胀。

然而,并非呕吐都用半夏,寒格而饮食入口即吐者,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而不用半夏,此病胃关不开则胃不受食,因此食入则吐,半夏和胃,促进胃肠蠕动,但胃本虚弱且无水谷供腐熟,促进蠕动只会徒增消耗却无法化生营卫之气,故不用半夏。至于吴茱萸汤肝寒呕吐等不用半夏因其治在暖肝治本,重在治肝寒。

2.2 止咳——下气、化饮《神农本草经》谓之“主下气、咳逆及伤寒寒热”。可分为以下几种,1)化饮止咳: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均明确表明水气咳嗽,加上厚朴麻黄汤,均用了经典的姜辛夏味的配伍,用来温化水饮、止咳平喘;2)下气止咳:半夏本有下气之功,降逆气,治咳而上气,麦门冬汤证虽惧半夏温燥,仍用之,以大量麦门冬配伍,足见其降气之效他药难以替代。

2.3 消痞满——化痰、散结《名医别录》谓之“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坚痞”。三泻心汤均用半夏与干姜辛散,黄连与黄芩苦降,为后世之辛开苦降之源头,半夏辛燥,助脾气散精,津与气得以上达,干姜辛温,温中以散寒;芩连苦寒,助胃气之降,谷气得以下传,清热以驱邪,是以升降相依,寒热同调,痞气乃除。至于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不用半夏,乃前者“其脉关上浮且以麻沸汤渍之”病位偏上,以热为主,后者“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为痞证见阳虚,故加附子,易于区别。小陷胸汤、旋复代赭汤、鳖甲煎丸一类取半夏化痰散结,消心下坚痞,瓜蒌薤白半夏汤则用半夏治痰阻之胸痹,其病位总在心下、膈间、胸骨后。与化痰以消痞满不同,温经汤用半夏半升为散痰瘀之结,兼用半夏消腹满;半夏麻黄丸则温胃化痰湿,治寒湿阻滞胃络之心下悸。

2.4 利咽——开痹、化痰、散结《神农本草经》谓之“主咽喉肿痛”。半夏能够开咽喉之痹,如苦酒汤证为痰热浊邪痹阻少阴经脉而成,用半夏化痰散结开喉痹,配合鸡子清和米醋润燥益阴,敛疮消肿,半夏散及汤为寒痰闭阻,半夏厚朴汤为痰气搏结,可见半夏之利咽,重在开痰之闭阻。如邹澍所言“半夏所治咽痛,必有气阻于其间,呼吸饮食有所隔阂,非如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徒治喉痛者可比矣。”[4]

2.5 其他应用 半夏之用,一方常有多种用法,为突出重点上文分开论述,但终难全尽其用,因此单独列出:1)助疏解少阳气机:半夏在少阳病中多有应用,虽不似柴胡疏肝功效,但能帮助解决少阳枢机不利引起的其他部位的气郁、气痹,一则可和胃气、止呕,木气克土,半夏助其疏解,如前文所述;二则并非无呕吐即去半夏,可见半夏非只止呕,“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咽干本就是少阳主证,半夏主咽喉肿痛,前文所述之开喉痹,正如吴雄志教授所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少阳病从咽喉截断”,用半夏疏解咽喉之痹;三则半夏味辛,辛以散之,能疏理气机,畅达三焦之邪[5]。2)情志病:前文之半夏厚朴汤之梅核气及甘草泻心汤之狐惑病均是,而生姜半夏汤则治阳明神志病中抑郁症的寒证[6],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痰多怪病,无处不在,易蒙心神,而气机不畅亦多生情志病,这是半夏化痰和辛散作用在情志病的体现。

3 经典配伍

1)配伍生姜/干姜:半夏有毒,而姜可制约半夏的毒,另外,姜入胃,有止呕之功效,半夏配生姜可增强止呕作用,如小半夏汤;姜为辛温,与半夏同性,助半夏温胃化饮,如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均在前文所述之中。2)配伍柴胡:此即少阳法,助柴胡通利三焦,行痰饮之邪,如小柴胡汤。3)配伍麦门冬:半夏辛燥,易于伤阴,麦门冬汤中半夏∶麦门冬=1∶7为经典配伍;温经汤辛温之药佐以麦冬养阴也是同理;大半夏汤胃气大伤去麦冬之滋腻用白蜜,理论相同。4)配细辛、生姜、五味子:此小青龙法,共为温肺化饮止咳。5)配伍干姜、黄芩、黄连:姜夏辛开其邪,芩连苦降其逆,即三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

综上所述,半夏的常用剂量为半升,为“汤”洗后生用,多入汤剂,其主要功效可以概括为:1)降逆,包括降气逆和水逆,故常用来止呕、消胀;2)化痰饮,包括痰和水饮,故而多用于止咳;3)散结,包括痰浊之结和寒热之结,故多用于痞满、胸痹、喉痹。此外,半夏还兼有和胃气、调情志、助疏解少阳气机等功效。对半夏使用方法的概括有利于记忆和使用,对张仲景具体使用场景的分析则是从理论到临床应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条文,有利于了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运用经方。

猜你喜欢
苦酒化饮干姜
苦酒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肘后备急方》苦酒应用探讨*
错位的权力观是杯“苦酒”
中华魂(2020年4期)2020-04-21 13:34:25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32
基于IL-27探讨益气祛风、宣痹化饮方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03
射干麻黄汤治疗家畜小叶肺炎19例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答宴
视野(2015年6期)2015-05-13 03:01:00
从药物关系看经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