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2020-12-20 09:55
关键词:社会科学文科学科

宁 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100871)

自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并提出了新文科建设概念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此广泛关注。为什么提出新文科建设?其核心任务是什么?本文认为,新文科的提出,旨在回应时代变化对高素质人才的诉求,并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新文科建设源自社会需求,从人类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共同性问题需要“合力”解决,到“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跨学科人才”支撑,从人文教育需要向综合素养培养发展,到学科发展自身需要求变求新的“内部冲动”,无不要求“升级换代”的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任务是卓越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创新。

一、新文科的社会需求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根源,都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尽管新文科并非新生事物,也不存在新旧之争,但其内涵指向继承传统、立足时代、突破局限、勇于创新,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加有助于解决时代进步和未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新文科建设的本质是问题驱动式创新,即既有的文科建设,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要赋予其更加有力的动能,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6-5-19)http://news.cctv.com/2016/05/19/ARTIGzrvOdMXoNMTCqdwbiQQ160519.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新文科建设源自解决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共同问题的现实需求。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但由此带来的很多问题和挑战也都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疆界,如战争、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信仰危机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有明显的全球性、共同性和综合性特征,已非一国之力、更非某一领域、某一学科的一己之力能够解决,需要集中全世界的智慧,所有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通力协作,从不同角度贡献知识和力量。然而令人忧虑的是,随着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兴起,全球化呈现逆流之势,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也有“失控”的风险。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共同解决人类社会“共通性”问题的愿望形成对冲,甚至产生“负迁移”作用。因此,在此时提出新文科建设显得越发必要。尽管新文科建设不可能承载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重担,解决世界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但其倡导的融合中外智慧、融合学科内外的理念有利于“正向”价值观的引导和品格塑造,无疑对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共同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文科建设源自服务国家战略的客观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需要更全面系统、也更细致和具体地理解世界,深入思考自身对人类共同命运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交了一个理性可行的“中国方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是一个浩瀚巨大的工程,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发展规划,既需要战略规划人才,也需要满足战术需要的专门人才,更需要具有全球视野、“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复合型、综合型、融合型创新人才。为此,急需包括文科在内的各种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通过新文科建设,打破哲学社会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探讨人类社会在当下的生存境遇与精神状况,使传统文科与新科技革命形成合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思想和智力支持,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新文科建设源自人文教育的必然需求。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除需要学生养成特定的学科知识修养外,还需要文化素养、科技素养和哲学素养,这些素养主要是以文科教育作为支撑,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思维、素质和能力,学以成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2)熊庆年.通识教育:大学招生的新名片?[N].中国教育报,2014-12-23(8).人文教育要求新文科在人才培养中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和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西方各国在高校中推行“通识教育”或者“博雅教育”实际上反映了时代变化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高校的人文教育需要补上科技素养和哲学素养不高的短板,倡导人文社科融合发展的新文科正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倡议实施的,从而满足大学生对科技素养和哲学素养教育的需求。

新文科建设源自于学科发展自身求变的内在需求。传统意义的文科,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常被称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的精神、观念、文化和价值,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和阐释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之外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文学科所关注的人文精神是以人性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养成,不是天生的,是在对自古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之中获得滋养,然后内化于人的精神境界。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源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与人文现象一样,都是由人、人的活动以及活动产物来构成的。由此可见,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是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同一社会生活整体,彼此相互补充、渗透和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学科划分过细,导致学科视野狭窄,学科范式固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科自身的发展。社会科学学科已经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借助科技的发展,走上了科学实证的发展道路。人文学科面对科技发展的冲击,也在反思自身的问题中求变。数字人文技术的新发展实际上已经展示了人文学科自我革命的倾向,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在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交叉融合,以此来打破传统学科“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甚至寻求与人文社会科学之外学科的联合,如自然科学、信息科学,至少是借鉴其科学研究的方法、理念以及运用其最新的技术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文科建设反映了文科自身发展遭遇困境后的革新精神。

任何学科体系从来都是遵循需求是源、质量是命的朴素道理,从来都是在创新发展中获得新生并持续进步的。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就是要通过创新,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运用跨学科思维,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彻底打破学科壁垒,从而推动文科的全面复兴和发展。让文科的“无用之用”成大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人的精神和思想、构筑社会的文化与秩序。与此同时,破除文科“无用之用”的藩篱,让文科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从“有用之用”的角度去探索文科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改变哲学社会科学解决当代问题的滞后和被动状态,真正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卓越的人才支撑和先进的理论支撑。

二、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新文科建设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创新性、主动性、发展性、融通性和卓越性。推动新文科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主动承担新使命,紧扣时代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和科技革命新进展,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知识活动规律,遵循文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通过跨学科交叉、多学科协同为各学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创新与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动力。学科内涵决定其支撑体系的形成,以及外部印象、评价和反应。(3)宁琦.中国俄语教育70年回顾与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86.在学科内部,进行科学管理、消除壁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挖掘潜力、提升能力;在学科外部,引进优质人才、扩大国内国际合作、深度参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通过服务与共享不断扩大学科的国内国际影响,切实发挥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学科建设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体现其服务社会的关键。尽管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职能(4)宁琦.中国俄语教育70年回顾与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84.,但就高校新文科建设而言,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创新是其核心任务,这是对前述各种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回应,而非割裂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中之重”,攸关其他三项职能能否实现。只有将这两个核心任务落地、落实、落细,才能打好基础,最大程度服务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新文科建设关乎的是文科教育改革,不仅要重新审视和评估现有文科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新理念对文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究范式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固本强基的同时开拓创新。

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讲求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对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全面探索,强调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持续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现象、新需求,形成明确的文科学科发展定位:主动创新求变,追求卓越,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密切对接,通过跨学科交叉,以及多学科融通、协作与资源共享,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具有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特征的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融合型卓越人才和打造具有指引作用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

二要有组织、分层次开展卓越拔尖文科人才培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保障措施,探索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科学设计交叉学科和专业方向,搭建多样性的学习成长平台。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符合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的人才培养途径、条件、方式、方案、课程体系、质量标准,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建立起由多学科知识所构成的综合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优质专业选择、更多的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机会。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多开放式的发展机会,使文科教育形式和手段更为多元化。通过注入现代科技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思想,使学生具有适应当下和未来挑战的卓越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要有计划、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持续保持和进一步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竞争力,对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必要扶持,激发团队的潜力和活力;选拔和引进有潜质的青年学者,帮助他们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和与学界的对接,提升人才引进质量和适应性,确保师资队伍可持续健康发展。

知识体系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又一核心任务。随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需要的不断增加,高校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知识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与社会其他组织相比,大学的知识创新与发展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这不仅得益于大学特殊的知识共同体构成,更得益于大学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使其知识活动更具活力、更具创新性。”(5)别敦荣.论大学学科概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9(9):1-6.

新文科建设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摒弃封闭的研究模式,走向开放与协作,不仅是文科领域各专业之间融通融合和协作共享,更要与理科、工科、医科开展更大跨度的交叉与合作,共同解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物质、精神与文化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并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中发展出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的思想和知识创新成果。

教师是高校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创造条件全力支持本学科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鼓励跨学科团队合作,强调原创性和前瞻性,以长远的眼光去发掘和研究更具普遍意义和基础意义的研究课题,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提升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能力,为国家的未来之需做好充足的研究和理论准备。(6)宁琦.综合性大学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定位与建设路径探索[J].外语界,2019(1):21.

必须指出,高校文科的知识创新与发展能力,首先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教学、教研相长,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训练,使之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积累。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必须着眼于国家与世界的发展需要,既要坚定守成、传承文明,又要具有生产力、创造力、创新能力。努力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学术研究范式的局限,通过学科整合、文理医工交叉等,引入先进的研究方法。积极参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6-5-19)http://news.cctv.com/2016/05/19/ARTIGzrvOdMXoNMTCqdwbiQQ160519.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物质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飞速发展和变化,由此带来诸多的矛盾和不平衡,甚至带来社会的危机。当今我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文化、道德、伦理、信仰、权力、价值观、思维习惯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新的现象、新的形态,挑战着我们既有的对人、对社会的常识性认识。

我们强调新文科建设并非是在贬低科技的重要性。相反,科技进步带来的问题更应该引起文科学者的关注,甚至要大力开展科技人文社会科学的融通研究。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今天的科技已经有各种提升、改变人类能力的方法,而在未来这种改变恐怕将会更剧烈。他担心,若任由作为前沿技术的生物技术没有节制的发展,将会改变人的心智,从而导致人性的丧失。他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一书中发出警告,“生物技术会让人类失去人性……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8)[美]弗朗西斯·福山.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M].黄立志,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1.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曾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但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那样思考问题——摒弃同情心和价值观,并且不计后果”“光有科技是不够的,科技要与人文和人性结合,才能产生让我们的心为之歌唱的结果”。(9)库克MIT演讲:机器像人不可怕,怕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EB/OL].(2017-06-11)https://m.tmtpost.com/2628064.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科技人文融通发展就是要实现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反对失去人文约束的科学主义和以科学主义之名而造成的功利主义,从而实现人、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乌托邦”理想:“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0.

一言以蔽之,新文科建设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在实践层面,如何创新发展新文科,如何处理新文科的价值性与功利化之间的矛盾,文科领域各专业之间如何实现科学融通或融合,文科领域和理工医科领域各专业如何有机交叉,如何能够在创新领域和知识领域推动文科自身的建设与成长等等,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以真正落实新文科的内涵建设,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文科质量文化。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文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