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视域下提升广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研究

2020-12-20 06:31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湾区新生代粤港澳

刘 慧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501)

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产业工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骨干力量,更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有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2]但由于广东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参差不均,粤港澳城市之间人才自由流动阻塞、职业互认困难,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健全,导致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奇缺,成为制约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这是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视域下提升广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是积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内在要求

建成世界级城市群,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任务。大湾区呈现多元化产业格局,深圳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广州是华南地区的高端制造业中心和贸易枢纽,汽车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物流、金融服务业发达,澳门致力于打造葡语系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本、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湾区一体化,关键还在于人才,新生代农民工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提升广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化创新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提升业务技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力资源,有益于产业转型升级、动能转换,让制造业焕发生机,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3]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是积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的有力保障

“一带一路”是国家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是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往来距离最近的发达经济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大湾区城市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肩负着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助力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职责。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组织产业工人积极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建立海外职业教育中心,设立对外职教研究机构,主动服务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输出中国标准,提升中国标准的影响力,打响广东高职的品牌,有利于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国际交流与合作,必将为“一带一路”提供更高效的协同服务,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带一路”现代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三)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是积极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现实需要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是全面的合作,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与世界其他一流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体量优势、发展优势,但欠缺创新优势、知识优势、人才优势,融合发展、互联互通优势。大湾区拥有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探索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协调发展模式,必将进一步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但由于广东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产业工人的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人才自由流动阻塞、职业互认困难,制约内地和港澳深度合作。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强化技能本领,促进技能人才在粤港澳三地流动,融合提速且逐渐深化,必将进一步推进内地和港澳深度合作。

(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是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构筑休闲湾区、拓展就业创业空间等六个方面让湾区民众得实惠、增福祉,携手打造公共服务高效、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作为创新源泉、知识富矿、育才高地、民生之首和区域重要竞争力软实力,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职业技能所产生凝聚的知识流、创新流、人才流,能够促进大湾区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方面的均衡化,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将迎来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又好又快发展阶段。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视域下提升广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存在的矛盾和短板

国家和广东省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取得显著成效。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广东省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广州市2019年发布“五计划一平台”为港澳青年来穗发展提供全面支持,东莞市2018年提出“十百千万百万”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100万人提升技能学历素质,着力建设“技能人才之都”,目前广东每年可用省级技工教育专项资金6亿多元,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决心。但着眼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发展,广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仍然存在诸多短板。

(一)从职业院校办学角度分析

一是着眼湾区谋划不够好。大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着眼大湾区建设不够,适应市场培训不灵活,未能主动适应大湾区未来发展变化需求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故步自封,原地踏步,偏重设立如会计、房产中介、计算机等与传统服务业相关专业,围绕物流管理、养老照顾、智能制造等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设置专业动作不大,与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变的步调还不一致。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落实不够好,人才培养达不到生产实践需求,供给端与需求端不平衡,教育发展与广东经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和融合度不强,南方教育高地建设未能匹配广东经济产业强省的全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二是偏重学历培训、轻技能培养。当前,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在生产线长期机械干活缺乏兴趣,产业工人排斥职业发展存在的“天花板”,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也不进工厂现象比较突出。这导致广东一些职业院校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双轮”驱动不够好,更加关注学历提升,忽略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紧盯着全日制这一块,尚未完全建立与企业转型相匹配的培训体系,并利用资源多开展一些非学历培训。中高职衔接不好,缺乏政策支持,专业设置契合度低。三是师资力量建设有短板。与港澳比较,广东职业教育在国际视野、管理机制、专业认证的理念上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偏弱。广东职业院校办学“小、散、旧”问题突出,城市之间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质量存在级差。截至2017年,广东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87所,其中在珠三角地区办学的就有71所。[4]对外合作交流及国际影响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职业教师不多,专任职业教师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指导需加强。

(二)从企业培训角度分析

一是只用不育理念深。广东很多企业对职工培训重视不够,部分私营企业在订单饱和情况下,不愿让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在订单不饱和情况下,宁愿给予农民工基本工资,也不愿意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少数企业认为“职工培训是软指标,完成任务是硬指标”,宁愿从别的企业“挖人”,也不立足于自身培养产业工人。存在注重盲目扩大项目,忽视人才培养;注重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忽视企业一线技能劳动者培养现象,个别企业甚至不知道在工资总额中可税前提取1.5%至2.5%的经费用于职工技能培训的规定。二是产教融合意识淡。虽然广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走在全国前列,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一些行业企业缺乏主体意识,校企“双元”育人思想树得不牢,没有意识到产教融合的意义,片面认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是校方责任,尚未认识到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是企业的生产性战略投资,企业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直接受益者,特别是广东劳动力相对充足,一些工种企业处于买方市场,缺乏投资技能培训的热情和动力。三是结合湾区培训散。目前广东省补贴职业培训的内容、模式、方法与充分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尚有差距,大量企业内应用工种与技术超出政府补贴培训规定的工种。即使是政府补贴培训规定工种,也存在着专业理论与应用技术远远滞后于现行企业实际技术较长时间的情况,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还跟不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要求。

(三)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

一是统筹力度尚需加强。广东省与港澳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多停留在地方政府和民间层面,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国家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打造产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不够,导致湾区内合作不足、协调不够,同质竞争、市场分割、各自为政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拧成一股发展的合力。广东职业教育布局亟待完善,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地区师资力量不均衡,产业工人技能水平不高,一些产业技能人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国际竞争力不强,与港澳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制约广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迈进。比如,东莞市242个岗位已经被纳入2018年紧缺急需岗位目录,而技术类及专业类岗位共计124个,占比50%。[5]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间协调衔接不够。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不多,推进不快。二是人才流动存在障碍。当前广东各城市和港澳之间的人才、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跨市流动和对接还存在一定壁垒。在职业技能教育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学历和证书互认尚存在障碍,面临的人才自由流动阻塞、职业互认困难等障碍壁垒。例如,珠三角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后,认定的技能人才或取得的技能证书,在香港、澳门不会得到认可;香港、澳门的技能人才,在广东的企业就业也存在障碍和困难。粤港澳人才三地来往仍然需要通行证,“无证化”难,粤港澳三地“社保+医疗+教育”互认互通仍然存在困难。三是法规制度亟待健全。一国、两制和三个独立关税区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法律环境,粤港澳三地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实行不同的法律体系、分属不同的关税区、使用三种不同的货币,阻碍职业技能教育合作的深化和提高经济融合的成本。如何跨越法律制度冲突进行跨区域职业技能教育规划与协调,推进本地产业支撑、生源与就业市场仍然需要探索,亟待健全法律法规。体量庞大的湾区城市群迟迟未能形成以统一市场为标志的“湾区经济”模式,尚存在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帽子下,用广东思路去讨论职业技能教育问题现象。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视域下提升广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集聚了一大批高端产业、龙头企业、高职院校等优质创新资源。广东产业工人约2500万人,农民工占产业工人总数的70%,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五成以上,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6]2019年5月,李克强总理对部署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服务,努力推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7]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五个战略定位”,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必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扩大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增强服务湾区发展能力。

(一)紧跟时代步伐,职业院校要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适应湾区人才竞争技能水平上下功夫

一是深化政策研究。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挖掘潜在发展机遇,提出学校未来至少10年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为大湾区发展贡献“职校力量”。要树立大格局意识,加强与港澳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国际先进的职业资格标准接轨,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探索与大湾区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输出模式。要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大湾区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及其产业结构,谋划职业院校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建设一批覆盖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专业群和品牌专业。要研究推进“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培养更多适应湾区发展的技能人才。二是对接湾区企业。要面向大湾区产业转型所需的紧缺高技能人才,聚焦为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大企业,坚持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双精准”,加快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融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共同体、产学联盟、职业教育集团等办学模式和体制创新,打破职业院校自成一体的封闭性思维和发展格局。要紧跟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机遇与前景,加强与湾区城市物流等行业协会联合举办“行校企”合作高峰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对接、人才培养”新模式研讨会。要依托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等,搭建职业教育产教合作、校校合作平台,紧密结合湾区企业发展需求,如医疗护理、生产管理、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开展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培训、技术研修、应用示范推广等工作。三是建强师资队伍。要加强职业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着眼建强师资力量引进职业教育领域高端人才,建设职业院校的广东版“清华”“北大”。要加强职业技能交流,与港澳职业院校缔结“姊妹学校”,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推动湾区内职业学校间深度融合、多维学习、共享合作,促进从业人员提升技能,更好地为湾区服务。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对接龙头企业把课堂搬进工厂,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要推进企业精英、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打造大湾区高素质职业教育名师队伍,办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技能教育质量。[8]

(二)坚持产教融合,企业要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应对湾区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产教融合发展。企业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大战略,深化政策研究,实现知识和资源整合互补,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勇于面对挑战,既要振奋精神又要有危机感,静心苦练内功。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倡议,积极参与大湾区职业教育联盟,引领、促进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积极参与由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为产教融合服务的社会组织,开展人才需求预测,促进校企合作对接。要举办产教融合对接洽谈活动,参与各类主体在教育培训、项目合作、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教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园区,形成产学研用相互支撑、相互拉动、相互激励、竞相发展的创新模式。要积极参与举办粤港澳青年技能竞赛,促进粤港澳技能人才的技能交流。二是携手职校协同育人。企业要主动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积极投身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过程,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行业协会携手共建,集聚协同育人优势,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双主体”。要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技师工作站”,配合出台“工匠精英”引领计划,引进培育高技能人才,推荐选树首批“湾区工匠”和“首席技师”。要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制定职工教育培训计划,设置专门职工培训经费,确保足额提取,向合作职业学校购买培训服务。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围绕产业布局和区域战略布局,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破解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瓶颈,不断健全保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在区域布局上,可彰显产业特色,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市,选择用工量大、技能提升需求较紧迫的珠三角地区企业为示范,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技能人才培养。在产业布局上,通过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充分发挥试点作用,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产业发展。要坚持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党员技术骨干培养成劳动模范,通过党建创新、劳动竞赛、先锋模范工作室等平台,打通产业工人成长通道。[9]

(三)加强顶层设计,政府要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国际竞争力宏观指导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工作统筹,构建合力工作格局。宏观层面,国家要积极推进粤港澳职业技能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合作,推动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产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技能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中观层面,广东要提升全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战略定位,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积极整合职业技术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社会等各类培训资源,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等协同创新培训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展湾区职业技能培训。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开展中、高职有机衔接,打通中职学生升读大学本科通道,通过“大手拉小手”“高职带中职”,推动职业院校发展迈上新台阶。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技能智库,重点围绕职业技能人才流动、培训、资格认证等开展调研,准确把握湾区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矛盾问题。要实施全球“职业人才狙击计划”,建立粤港澳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库和湾区猎头公司,围绕湾区重点发展产业定位,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利用香港、澳门国际化的优势,以海外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吸纳具有领军作用的全球职业技能顶尖人才。要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探索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二是强化支撑保障,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广东要加大财政投入,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统筹、绩效优先”原则,重点支持省属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健全财政补贴机制,把无技能和技能不足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培训重点,切实加大帮扶力度。要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管理实施办法,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市场化运营与多元评价机制,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创新,汲取世界其他湾区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完善粤港澳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机制,试点改革职业资格认证,建立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基础上,引进港澳官方职业资格评价体系、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及美国认证协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等3个国际(含港澳地区)权威职业资格培养评价体系,推行开展职业技能“一试三证”(一次考试,同时获得国际、港澳、内地职业资格认证)模式改革,推进粤港澳学历与证书互认。要完善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链条,打通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联通上升的通道。三是坚持宣传发动,营造共建湾区氛围。要深入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职业院校、企业和社区要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时机,多措并举宣传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立足粤港澳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要定期举办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举办职业技能人才交流活动,打造大湾区版本的中国职业人才达沃斯论坛。要搭建来粤就业平台,组织广东企业在香港、澳门开展现场招聘,以职校学生“走进广东”实习活动为抓手,吸引港澳学生来粤就业。广东省总工会、香港工会联合会和澳门工会联合总会要加强联系沟通,定期组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技能大赛”,为湾区的同行提供一展所长、以技会友的平台,发挥各自领域内的匠人精神,向社会各界展示行业最专业的技术。要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职业学校就读,出台完善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的配套政策规定,享受与内地同胞同等的待遇。[1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针对改革的“堵点”“难点”“痛点”,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始终勇立改革开放潮头。新时代背景下,广东要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下,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意识、敢于探索实践,努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为全国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鲜活经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猜你喜欢
湾区新生代粤港澳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