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病因: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4种情况。
1.1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1.2 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1.3 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1.4 骨骼疾病 骨骼患各种疾病后强度降低,遇轻微外力即出现骨折。这种骨折发生在骨骼疾病基础上,称为病理性骨折。
另外,中老年人容易导致骨折的基本因素有几个:(1)骨质疏松导致骨的强度降低;(2)由于衰老骨关节灵活性降低,加之不注意体育活动,骨关节调节能力下降,跌伤的机会增多。(3)中老年人骨折在一些特殊环境条件下多见。如冬季下雪、结冰,上、下楼梯,洗手间、澡堂等,在这些环境条件下容易跌摔,造成骨折。
2 类型:骨折的类型多种多样,除解剖部位不同外,骨折的形态也不同。骨折线可呈横行、斜形、螺旋形等。骨折线可为一条或多条。有一条以上骨折线的骨折称为粉碎性骨折。骨折后骨折端可发生移位或不移位。有时,骨折端相互嵌插,称为嵌插骨折。在松质骨,受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压缩变形,称为压缩骨折,如椎体和跟骨的压缩骨折。骨折的形态不同,稳定性也不同。无移位骨折、嵌插骨折及横形骨折复位后不容易再移位,为稳定性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及粉碎性骨折不容易固定,为不稳定骨折。骨折的部位、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骨折的部位、类型是决定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稳定性骨折多通过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方法简单,病人痛苦小。不稳定性骨折有些用上述外固定方法能够治愈,有时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可。股骨干骨折因周围肌肉强劲,多需手术固定。中老年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行经皮穿刺多针内固定,手术方法简单,对病人损伤小。
3 临床表现
3.1 全身表现:(1)休克。对于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而引起休克。(2)发热。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3.2 局部表现:骨折的局部表现包括骨折的特有体征和其他表现。
3.3 骨折的特有体征:(1)畸形。骨折端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延长。(2)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3)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撞击,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以上三种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但未见此三种体征者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如嵌插骨折、裂缝骨折。一般情况下不要为了诊断而检查上述体征,因为这会加重损伤。
4 检查
4.1 X线检查: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拍片检查也是必需的,可以了解骨折的类型和具体情况,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X线摄片应包括正、侧位片,必须包括邻近关节,有时需加摄斜位、切线位或健侧相应部位的X线片。
4.2 CT检查:对于骨折不明确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者及复杂骨折者均可行CT检查。三维CT重建可以更直观便捷地进行骨折分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帮助很大,目前临床上常用。
4.3 MRI检查:虽然显示骨折线不如CT检查,但对于脊髓神经根及软组织损伤的显示有独特优点,目前已广泛用于脊柱骨折的检查。
5 诊断:在日常生活中,受伤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受伤后可造成骨折,也可仅为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经一般处理后短期内即可痊愈,而骨折则需到医院检查治疗。受伤后无论是否有骨折均有疼痛,但骨折一般疼痛重,肿胀明显,甚至有青紫、瘀血、畸形及关节功能受限。有这些情况时多考虑有骨折,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中老年人外伤后尽量到医院检查,以免漏诊。老年人跌伤后髋部疼痛时更应重视,有时髋部骨折后病人仍能站立和行走。因此,髋部受伤后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诊治,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或排除诊断。
6 治疗: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现是伤后出现局部变形、肢体等出现异常运动、移动肢体时可听到骨擦音。此外,伤口剧痛,局部肿胀、淤血,伤后出现运动障碍。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因此,在骨折治疗中,其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三个基本原则十分重要。
6.1 复位: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
6.2 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固定方法称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用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固定,则称内固定。
6.3 功能锻炼: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未被固定的关节,防止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等,使受伤肢体的功能尽快恢复到骨折前的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