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芳红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超声医学中心,湖南 郴州 423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急,病情危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早期准确有效的诊断,对促进患者治疗、提高预后有重要的意义[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在颅内段发生,包括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短暂性缺血发作等,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具有无创、简单等优势[2]。为探究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特选取我院85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的8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85例健康体检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过确诊,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健康体检者经过MRI检查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明确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8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有男45例,女40例,年龄45~71岁,平均(50.3±7.6)岁。8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46例,女39例,年龄46~70岁,平均(50.7±7.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患者采取仰卧位,尽量将颈部暴露,头部后仰。进行横向扫描,观察颈动脉血管内斑块形成情况,以及血管壁内中膜厚度。进行纵向扫描,了解颈动脉主干、窦部等。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包括单发斑块、多发斑块。观察比较两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比较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情况,包括混合斑、软斑、硬斑。
2.1两组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观察组单发斑块检出率、多发斑块检出率、总检出率分别为32.94%、55.29%、88.2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2.2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观察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比对照组的(0.56±0.14)mm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9,P<0.05),见图1。
图1 右侧颈总动脉内膜增厚
2.3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情况比较:观察组中混合斑、软斑、硬斑分别为45.33%、38.67%、16%,对照组分别为18.18%、27.27%、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2。
表2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情况比较[例(%)]
图2 右侧颈动脉多发斑块,较大者位于右侧颈总动脉远心端前壁
颈动脉作为人体全身动脉之一,是最容易粥样硬化的部位之一,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暂时性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现象之一。颈动脉位置比较浅显,形态的变化通过高频探头就可以观察得到[3]。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往往要检查颈动脉。颈动脉是连接心、脑的桥梁,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其中一个明确危险因素,就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其引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制有多种[4]。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对大中动脉内膜产生影响,增加血管壁的厚度,使内膜更加粗糙,形成斑块。过去临床上检查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对血管病变进行准确的判断,而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实时绘制血管路径图,实时成像,帮助诊断疾病,以及介入治疗。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辐射较高,属于有创检查,影响临床的应用。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近年来无创检查应用广泛,包括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直接显示管壁的结构,通过回声区比率,了解斑块特征,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且测量内膜中层厚度,指导预后判断。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单发斑块检出率、多发斑块检出率、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的混合斑、软斑、硬斑检出率也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了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更高,可能是因为粥样动脉斑块的破裂,导致斑块内出血、远端血管栓塞,使斑块溃疡,或者管腔闭塞,引发血栓形成等[5]。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探查管壁厚度,管壁斑块形成情况,鉴别斑块类型,了解动脉狭窄程度,并且操作简单,无创,方便普及,以及高危人群的筛查。同时,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避免出现漏诊。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快速、简便、无创、可重复等优势,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