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合理用药分析

2020-12-19 07:45杜继成
吉林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阿司匹林

刘 超,杜继成

(天津市东丽医院,天津 3003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条或多条血管发生病变后造成的该区域血供不足性脑功能障碍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多数合并基础病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家族遗传性疾病等[1]。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高发病与多发病,发病后造成的严重后果轻则致残,重则致死[2]。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该病主要治疗方案是抗血小板凝集[3],其有效性也获得了医务工作者的认可。阿司匹林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用药物,临床研究指出[4],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不一。为进一步验证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我院对120例缺血性脑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分为A组、B组、C三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排除[5]:①入院前4周内服用过使用噻氯匹定、传统非甾体抗炎药、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者;②发生过严重卒中后生活不能自理者;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浆细胞病患者。A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8~72岁,平均(62.3±3.5)岁;病程3~22 h,平均(8.3±3.2)h。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0岁,平均(62.0±3.8)岁;病程5~24 h,平均(8.1±3.5)h。C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4~70岁,平均(62.5±3.1)岁;病程4~22 h,平均(8.0±3.4)h。三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程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营养脑神经药物、降低颅内压治疗、清除自由基治疗和吸氧治疗。A组患者给予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43021814)100 mg/次口服治疗,1次/d;B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口服治疗,2次/d;C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口服治疗,3次/d。以上三组患者均用药14 d为一疗程,持续用药三个疗程。

1.3观察指标:三组患者疗效评价:显效:患者治疗结束后症状显著改善且未导致残疾;有效:患者治疗结束后症状有所改善且有轻度残疾;无效:患者治疗结束后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0%[6]。在患者入院时、治疗结束后的第1疗程、第2疗程、第3疗程采用NIHSS评分(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7]。记录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恶心、呕吐、大便隐血等。

2 结果

2.1三组疗效的评价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B组、C组相比A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P=0.0001)。见表1。

2.2三组的NIHS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疗程后,B组、C组相比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疗程后,B组、C组相比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三组疗效的评价分析较[例(%)]

表2 三组的NIHSS评分比较分)

2.3三组不良反应情况的记录分析比较:A组、B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两组相比C组总不良反应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3),见表3。

表3 三组不良反应情况的记录分析比较[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老年人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学考虑为血管壁发生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其他不明原因造成[8]。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时间持续的长短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卒中。其中TIA属于脑动脉一过性的供血不足,引发局部脑组织功能障碍,这类患者尚未发生梗死,体征与症状通常持续几秒到十分钟不等,在24 h内即可恢复[8],但容易反复发作。脑卒中则为脑功能障碍超过24 h,临床上又将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两者的分界没有绝对[9],其中1/3的TIA患者还会发展成为急性脑卒中[10]。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也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根本原因是血管病变造成的供血障碍性疾病,现阶段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已经将抗血小板凝集作为关键点,并达成了基本共识。

阿司匹林属于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上将其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包括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外周血管疾病等[11]。一项包含了287项的META分析中指出[12],高危患者中,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25%~30%的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提出[13]:对于未溶栓、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好在发病后的48 h内使用阿司匹林,溶栓患者在溶栓后的24 h后即可使用阿司匹林,其中推荐使用的剂量为150~300 mg/d,治疗2~4周后即可改为预防剂量。大部分TIA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推荐剂量50~300 mg/d,或缓释双嘧达莫复合制剂治疗;有条件者、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或是高危人群则可选择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二级预防剂量为50~150 mg/d。美国心脏协会与卒中协会中指出[14]:对具有心脑血管风险、高危风险人群(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超过6%~10%的患者)的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剂量推荐为75~160 mg/d,此剂量为一级预防。对于无任何风险的>45岁高血压患者,符合用药标准。若患者还伴有第二项危险因素[15],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均已经达到指南10a风险6%~10%的标准,可采用一级预防剂量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发现,采用300 mg/d、200 mg/d的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100 mg/d;采用300 mg/d治疗结束后的第2个疗程和第3个疗程,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A、B两组;但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组、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相比每天使用100 mg、300 mg阿司匹林,使用200 mg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更佳,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且不良反应更少,所以采用200 mg/d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最佳,可用于临床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阿司匹林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