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浩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延吉 133700)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指外伤引起脑表面小血管破裂,其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疾病[1]。进入到蛛网膜下腔的血液进一步刺激脑表面动脉及静脉,引起血管痉挛[2],使得脑组织进一步缺血、缺氧,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早期正确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引流术可有效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促进其疗效,减少并发症,本文对其疗效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对2018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18例,对照组38例,发病时间0.5~48 h不等。观察组中男11例,女7例;其中交通事故10例,坠落伤3例,殴打伤3例,不慎摔倒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交通事故21例,坠落伤6例,殴打伤5例,不慎摔倒6例。纳入标准:①有明确外伤史,发病时间≤48 h;②GCS评分≥6分;③排除合并神经系统肿瘤者;④排除心脏、肝肾功能障碍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观察组:①腰椎穿刺术: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相对局限在脑沟、脑回、纵裂池、小脑幕和(或)基底池有少量血者,每天进行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1~2次,约30 ml/次。②腰大池引流术:基底池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患者。本研究腰椎穿刺外引流10例,腰大池引流8例。对照组: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限在大脑半球脑沟、脑回、纵裂池、小脑幕者。②基底池有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患者或家属拒绝行腰穿或腰大池引流者。
1.3观察疗效:研究疗效以治疗后24 h为时间点,具体评价方法如下:显效:症状缓解明显;有效:症状有一定缓解,但不显著;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头痛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硬膜下积液出现例数。出现以下一个或多个为脑血管痉挛诊断标准[2]:①意识障碍加重,病情恶化;②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③影像学检查提示弥漫性脑肿胀,支持存在脑血管痉挛。
2.1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有效率为60.5%,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观察脑膜刺激征时间、头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观察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硬膜下积液的发生,观察组仅发生2例脑血管痉挛和1例硬膜下积液,而对照组发生9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积水和3例硬膜下积液;由此计算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3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外伤患者中非常常见,且血液可流入到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血管交感神经兴奋和脑血管痉挛[3]。研究表明血管痉挛是引起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愈后不良的重要原因[4]。早期释放蛛网膜下腔血性脑脊液,可以促进脑脊液循环,预防或缩短脑血管痉挛时间,加快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5-6]。
在本研究中释放脑脊液采用腰椎穿刺术及腰大池引流术两种方法,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对少的观察组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术释放血性脑脊液,而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多的患者采用腰大池引流术,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均可减轻头痛,减少头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日期,进而能减少患者费用。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些研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其治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腰椎穿刺术较腰大池引流创伤小,治疗期间无引流及接口管脱落风险,减少了感染几率。作者认为腰椎穿刺术和腰大池引流术均能很好的释放血性脑脊液,不能以一种方法一概而论,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上,早期释放血性脑脊液为有效治疗手段,且选择采用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引流术,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