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幼儿园 冯武仙
游戏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被运用至幼儿的日常学习与成长课程,在幼儿教育中又被称为“游戏教学”。通过一定的游戏教学,幼儿可以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与所处环境进行亲密的互动,过程中也能满足幼儿日常的运动需求,并促使他们从中感到游戏的愉悦与成就。这种以游戏教学带动幼儿成长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在教学课程中的积极性,也能借此检视幼儿日常的学习与心理发展,并完整地了解幼儿所处的身心发展现状。在如今的幼教活动中,日常游戏的应用极其广泛,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从参与度看,日常的幼儿游戏可分为主动性游戏与被动性游戏。主动性游戏,主要指的是幼儿对所参与的游戏活动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与兴趣性,并能够从所参与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与愉悦感,如最常见的赛跑、玩泥巴、绘画与制作手工等。而被动性游戏并不代表着“消极”的游戏观念,其主要指的是幼儿不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也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乐趣,这里的参与感并不亚于主动性游戏,最常见的有听音乐、看电影、看比赛、阅读书籍等,幼儿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储备与兴趣能力。
从认知角度来看,日常的幼儿游戏可分为功能性游戏与规则性游戏。功能性游戏主要应用于0—2 岁的幼儿教学中,所组织的游戏可以没有明确的主题与意义,纯粹是一种对幼儿感官的刺激与输入,如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对玩具进行摸、抓、揉、扔、咬等操作。这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幼儿心理层面的形成。而规则性游戏主要应用于6 岁之上的儿童,在8—9 岁时是应用高峰期。这时期的幼儿已具备初步的心理认知能力,这时教师组织有规则性的游戏或竞赛,如赛跑、接力棒等,则可以很好地加深他们对规则的理解与运用,对其日后的成长与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不管是主动性游戏还是被动性游戏、功能性游戏还是规则性游戏,其在幼儿教学发展的过程中都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认知发展与身心健康发展,其中日常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性、时期性、不均衡性、变化性与个体差异性而言,日常的游戏教学可以尊重并掌握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所具备的不同思维发展特点,如0—3 岁幼儿好动、未具备初步的认知与思维能力,需帮助幼儿从知觉感应逐步发展到具体形象感应、抽象感应以及最终的辩证思维。同时,日常游戏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促使幼儿自己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并学会对长处的扩展、对短处的弥补。如在组织幼儿运动会之前,为了了解不同幼儿的运动素质与能力,教师可以简单组织一次接力棒游戏竞赛,将幼儿合理地分为3—5 组,围绕着教室间隔摆放小椅子,从幼儿的接力跑步过程中了解到不同幼儿之间的跑步与肢体协调能力,并根据不同幼儿的长处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
在了解到日常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积极作用之后,如何有效地运用日常游戏来促进幼儿的教学发展也是一大问题,在此笔者主要提两点建议:第一,教师与家长应尊重幼儿的天性与游戏需求,不能片面认为游戏对幼儿只有负面影响而无积极作用。从幼儿的启蒙教育开始,家长就可以带着幼儿共同玩游戏,充分考虑幼儿在游戏中的天赋与思路,积极创新游戏内容与方式,以此拓展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能力并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第二,教师应与家长、学校加强联系,三方共同联合起来创设合理的游戏教学氛围,创新科学的游戏教学方法并促进幼儿在日常游戏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要积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对幼儿的喜好、生活习惯进行全方面观察与记录,从而找到适合幼儿学习并发展的日常游戏。同时,也可以选择幼儿通常感兴趣的方式,寓教于乐,将教学方法转化为娱乐化的游戏方式,在生活的游戏中使得幼儿从中学习与领悟到所学的知识与道理。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日常游戏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并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来形成小组合作,从各方面锻炼幼儿的肢体语言与思维思考能力;还可以在课外扩展练习中来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然而,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学校的共同联合,从幼儿启蒙教育时期开始就尊重与抓住幼儿的游戏天赋,积极创新游戏方式,引导幼儿从游戏中扩展思维,促进其心理的健康积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