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 张秀秀
一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正规教育,无论是心智还是学习素养都处于较低层次。阅读最显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识字量少,拼音也刚开始学,基本上不能进行完全自主的文本阅读,而画本阅读也需要在师长帮助下才能有效完成。这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主要的目标其实不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而是应该放在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上,为学生将来的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使之养成自主阅读、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心和基础工作,教师必须当作首要任务来抓。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主要策略有以下两点。
第一,选择学生能读、愿意读的文本。这个学段学生的识字量非常有限,他们不可能独立进行纯文本阅读。所以,除了阅读教学方式的特殊性之外,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他们能够读的文本——文字量比较少的画本、绘本和一些简短的童谣、诗歌。另外,从其兴趣取向上看,阅读的对象不宜有成人倾向,重点是选择一些他们愿意读的童话故事、小科普知识、朗朗上口的诗歌等。科学选择阅读对象是保证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
第二,引导学生产生兴趣。面对一个还没有开始阅读的对象,学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吸引自己的内容。所以,要想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引导环节。比如,运用故事导入法和问题导入法教学《比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说:“有一天小动物们聚在一起玩耍,他们都长着不同的尾巴。大家说‘我们来比一比尾巴吧,看看谁的尾巴最长、谁的尾巴最漂亮’……大家想不想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这样一下就能把学生的阅读欲望调动起来。
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受识字量、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高质量完成独立的阅读。所以,对这个年级的阅读来说,独立阅读不是最佳选择,通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式——常用的阅读方式有以下几种。
领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的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就阅读来说,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注意领读方法的使用之外,在晨读、午读的时候,也应尽量采用这种方式。领读不仅能够起到督促学生阅读的目的,而且能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困难。此外,教师在领读过程中通过肢体、表情等辅助“语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比较适宜领读的文本通常是诗歌、童谣一类文字节律感较强的对象,而一些故事情节类的文本则适宜采用其他方式,如伴读、讲读和读说结合等。
讲读法是课堂阅读最常用的方式,因为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我们如果是整篇文章阅读之后再去讲解,学生往往把握不好。所以,很多情况下是采用边读边解的方式来完成阅读,使学生每一步阅读都能及时理解文本含义。比如,《树和喜鹊》的讲读可以这样设计:“从前……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教师读课文)——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孤单?(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互动)……对,因为只有一棵树、一只喜鹊……后来……(接着读课文)”
伴读主要是指亲子阅读。在幼儿园时期,学生接触过亲子阅读这种方式,这也是他们阅读的主要方式。但进入小学后,一些教师不太重视亲子阅读的组织。其实,对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外的阅读完全脱离亲子阅读是很难保障其质量的。所以,在这个学段,教师依然应该建议家长在家中陪伴孩子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对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非常有用,而且还有益于其课外知识的积累。
读说结合也是一年级阅读教学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与讲读不同,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思考和表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读的能力,使其初步具有独立解读能力,且可以同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方式主要有两个组织手段: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表达;二是讲故事、复述文章。比如,在阅读《四个太阳》时,当读到“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时,教师问:“为什么画了个绿色的太阳?”学生回答:“绿色的太阳不热,夏天凉快。”在读完《小公鸡和小鸭子》之后,教师问:“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总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识字量、思维能力、阅读意识都处于初始水平。对这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主要的策略应集中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养成、解读能力等阅读素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