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林景琳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不管是哪个学段选编的课文,都是编者经过认真筛选,符合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一般以寓言故事、神话、童话为主,故事性更强,更能吸引小孩子的阅读兴趣。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这三篇课文都是以“人物”为主题。《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话故事,讲的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带领人们治理洪水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朱德的扁担》讲的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难忘的泼水节》则讲的是1961 年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开心地过泼水节的故事,表现了总理的平易近人和人民对总理的爱戴之情。这几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学生乐于阅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去拓展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阅读书目。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阅读,但是更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并能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笔者事先不让学生看课本,而是出示课文主题插图,让学生看图猜一猜:小鸟和青蛙会说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急于想知道小鸟和青蛙的故事。看到时机成熟,笔者再让他们打开课本去读课文,阅读的兴趣和效果会更加理想。再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时,笔者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特征,然后让其他孩子根据回答进行补充和质疑。最后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引导、讨论和交流,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练习。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一些故事性、叙事性较强的课文,这与小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有关。当然除了课文之外,还选编了许多经典古诗词,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精华,是诗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低年级的古诗词学习,只要让学生背会就行了,殊不知,如果从小就引导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同时,了解古诗词的大概内容和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以二年级上册的《回乡偶书》和《望庐山瀑布》为例,笔者先教会学生读准诗词字音、如何吟诵古诗词,然后介绍了作者贺知章和李白的简单生平,最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来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低年级学生虽说知识储备还比较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长期坚持引导学习,他们也会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等到了中高年级,无论是阅读习惯还是理解能力都会提升,并且在应用方面较其他孩子有一定的优势,这将受益终身。
虽说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但是对于他们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也不能忽视。学生只有一边阅读一边交流,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喜欢读书,态度也很端正,就是不善于交流。针对这种现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因为故事比较有趣,读完课文后,笔者先让学生提问。有个学生说:为什么百兽见了狐狸都会逃走?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动物们不仅看见了狐狸,还看见了老虎;有的说,是狐狸太狡猾,骗了老虎……尽管问题很简单,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出答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观点答非所问也不批评,而是委婉地提醒他们要认真倾听,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在长期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的表达欲望强了,语言组织流畅了,也敢于发表和别人不一样的看法了,提高的不仅是阅读能力,还有口头表达能力。
所以,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因为这个阶段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长期坚持督促和引导,就很容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也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