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杰(重庆理工大学)
近年来,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相关的许多话题,如全球频发的气象灾害、负责任采购、劳工管理、供应链劳工、食品安全、个人隐私等,引发了公众对企业和其上下游产业链非财务信息表现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众所周知,财务信息对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反映了产业当下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信用能力,而ESG理念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作为衡量企业非财务信息的因素,从非财务信息的角度,对产业内企业的战略发展、运营管理、企业文化、品牌声誉等方面进行了有效补充,反映了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信用品质,即能够体现“企业品格”。因此,ESG信息的披露不仅需要关注企业本身,其更加强调利益相关方对于企业ESG管理的参与程度,相关披露信息充分,会有利于与利益相关方信息对等,有助于解决企业自身、甚至产业链上所有关联企业所面临的ESG困境和挑战。
2020年9月,我国已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随着ESG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如港交所发布ESG新规、上交所对科创板ESG信息披露作出强制性规定再到绿色发展、“中和碳达峰”写进十四五规划,ESG信息披露的强制化和标准化正在逐步加强。
公司治理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平衡股东、债权人、客户、社区、政府、自然环境、子孙后代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片面追求股东利益而忽视其他相关者利益,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向冲击。因此,企业经济行为,需要由只对股东负责转为对整个社会环境负责[1]。
我国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以自愿为主,只有部分上市公司的特定ESG信息需要强制披露,监管机构鼓励公司主动披露。因此,我国ESG信息披露仍处于“半强制+自愿”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具有主体参与度低、不全面、不规范的特点[2]。
上市公司的ESG报告主要受到上市所在地监管部门要求的影响。由于已经见识过港交所和其他交易所对ESG报告要求,同时还有目前投资者对ESG报告的强劲需求,中国大陆的监管机构将针对在中国大陆上市的企业发布全新的ESG报告要求[3]。新发布的要求也许会要求提供更多的公开可用的ESG信息,强大的政策导向力量是中国大陆ESG报告工作的最大推动力。
大量的学术研究及投资实践证明,ESG因子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在新兴市场获得显著超额收益。良好的ESG表现能够给公司带来额外收益;高评级公司相比低评级公司其股票能够获得更多收益,即市场给予了ESG评级正面的回馈;投资于ESG表现良好的公司可以获得额外收益,也就是说A股市场对于机构ESG评级以及投资理念是认可的[3]。
对于一些投资者来说,他们也相信如果被投公司在ESG方面的表现能够得到改善的话,有助于投资者提高投资回报。
短期来看,企业开张ESG工作可能会导致成本增加,比如增加与ESG工作相关的培训费、招聘费以及咨询费。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会产生长期的效益,一方面,可以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发掘企业潜在的机遇和威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和企业形象,这有可能为企业吸引到一些价值倾向一致的客户和投资者。同时还能实现降低碳排放、废弃物或资源消耗等环保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在企业推进ESG报告工作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挑战就是缺乏ESG专业人才,所以还需要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才能让企业拥有“专业的人才”来收集、分析和报告ESG相关数据,更好地应对ESG报告相关的各项问题。因此可以推断,中国的企业对于ESG专业能力相关的服务将有很大的缺口。
那么,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专业服务机构来说,ESG相关的工作势必会成为拓展新业务的机遇。随着ESG理念的普及,ESG报告的需求会日益增长,趋向于产品化。企业会成为产品端的需求方,会计师事务所会成为产品端的供应方,专门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与培训,或是专门为企业出具ESG报告,出于扩大业务的目的,事务所定会加大对ESG的宣传,这也会成为普及和推广ESG报告的动力之一。
总而言之,对于改善ESG绩效和报告的要求目前来自多个角度。证券交易所、机构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各方都给企业提出了要求。这就会产生一个积极的雪球效应:如果一家公司的竞争对手全部发布ESG报告,那么该公司也必须发布这样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