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洪达(重庆工商大学)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翘楚,其担当精神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为了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必须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自强不息、不怕吃苦,才能不负历史所托、不负党和国家所托。
不同时期青年的担当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具体内容基于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大学生应该担当什么、如何担当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马克思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你就有使命,你就有任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唯有履行好时代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落后挨打,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努力奋斗的精神旗帜,他们为此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大学生必须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视为己任,在民族复兴这条“长征路”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前在国内,我们正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不断接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的国际局势更加错综复杂。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必将面临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难关要过。这就需要一种不惧艰险、敢于亮剑的优秀品质。当代大学生必须发扬斗争精神,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迎难而上,勇挑时代重担。
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更多样化、更高层次的特点。大学生必须紧扣这一变化,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服务社会需要相统一。善于从服务群众过程中获取勇于担当的不竭动力和乐趣。同时,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一些不良思潮严重破坏社会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当代大学生必须坚决同这类落后思想作斗争,维护社会和谐和人民群众利益。
担当精神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当前,社会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显著增强,但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大学生们生活在高校这种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尚未接触社会,对社会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网络、新闻等渠道上,而网络信息纷繁杂乱、良莠不齐,其真实性无法保障,虽然有部分大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但网络上的互动交流以及短时间的社会实践远远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过程。并且,如果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和网络游戏,反而会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脱节,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的交流。较低的社会化程度使得许多大学生对于社会这样一个未知领域产生恐惧心理,因为害怕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敢担当。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担当能力这一工作中发挥着最核心、最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各大高校的担当教育工作却普遍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综合来看,存在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学形式单一,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未能根据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三是教学载体落后,忽视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没有形成有利于培育担当精神的文化氛围,在舆情治理方面存在疏漏。高校担当教育工作的滞后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担当能力匮乏,不能担当。
家庭教育的疏漏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担当意识薄弱。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担当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的担当意识薄弱,家庭担当教育就无从谈起,也就必然会导致子女的担当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在子女能力培养方面,父母往往只注重提升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落后观念在中国家庭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父母思维方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从小对子女的告诫就是不要多管闲事,极大阻碍了子女担当意识的形成。且当前大学生以90后、00后居多,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接受了来自父母的所有关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责任感缺乏,面对挫折困难时容易逃避,担当意识不足。
新时代大学生要具备担当精神,首先必须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发挥好主体性作用,让担当成为一种自觉。其次,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环境,既要重视课堂上理论的灌输,同时还需积极营造有利于培育担当精神的文化氛围。
学习是大学生成长进步的最重要手段。在今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优化,整个知识体系的更新也不断加快,出现了“知识过剩”的局面。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机遇挑战,大学生唯有不断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扎实理论功底,才能拉近同时代的距离,理解担当精神的新内涵、新要求,以新思路诠释担当精神。大学生应当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积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充分了解党情、世情和国情以及时代所赋予我们的特殊历史使命。在清楚认识到自己所承载着的国家担当、社会担当、家庭担当、个人担当,以后,积极履行好每一个角色的责任担当,以自身力量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保驾护航。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作为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方面也应当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将民族复兴重任和担当责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灌输教育,采取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形式(例如开展辩论赛、知识竞赛、主题教育活动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时效性和亲和力,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紧扣大学生的喜好,不断提升他们的担当兴趣。
担当精神的培养必须以相应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作支撑,才能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担当的自觉。为此,必须善于发现周边那些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真实事例,将他们的事迹采用灵活、多样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发挥好先进模范的导向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对外开放不断加深、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社会思潮变得日益多元化。为了抵御一些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养成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将它们的科学内涵阐释清楚,在深刻理解先进文化基础上涵养担当精神,发挥好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