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实践教育的创新方法探究

2020-12-19 19:31:11王言丛兴苓纪忆大连民族大学
品牌研究 2020年27期

文/王言 丛兴苓 纪忆(大连民族大学)

一、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实践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1]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为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民族团结实践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族团结实践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领会民族团结的意义,真正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拥护者、传承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实践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各个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在实践教育中普遍存在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育内容不够新颖、教学方法不够多样等问题,有些学校注重理论却缺少实践,有的学校注重场面却缺少内涵。要想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应有清晰的思路对策,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手段,搭建务实管用的载体平台。

三、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实践教育的创新方法

(一)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教育实践活动化

校园文化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校可以通过中华民族风情展、中华民族歌舞大赛、中华民族服饰展、中华民族体育运动会、中华民族书画大赛、中华民族食品一条街等各类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线上线下同发声、网上网下共育人,让校园文化活动更加立体化,使民族团结意识入脑入心。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更加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在学风建设中嵌入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教育实践长效化

学风是高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学风建设中嵌入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实践长效化。学校可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嵌入民族团结教育,如民族建筑模型大赛、民族语言翻译大赛、民族文化调研报告大赛等。同时,学校可以在学业帮扶活动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让各民族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报名参与活动,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可以组织开展中华民族知识竞赛,号召全校学生参加比赛,营造“人人学习民族知识、人人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三)在学生管理中纳入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教育实践常态化

学生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服务学生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安全稳定的基本保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混合编班、混合分寝,通过“互嵌式”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拉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民族团结,加强与学生的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深入寝室,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常深入课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关心帮扶;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消除学生因贫困产生的心理负担。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观念注入学生管理的日常,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习生活的点滴中。

(四)在社会实践中植入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教育实践制度化

通过社会实践让民族团结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互赏、互鉴、互通、互融,有助于让各民族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支教活动,组织边疆学子都市游活动,在民族地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在学校所在地建立校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等。高校要不断丰富实践形式和实践内容,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机制体制,推进实践活动制度化。

(五)在主题教育中注入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教育实践项目化

为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校园氛围,高校可以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报告,促进全校师生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走深走实;举办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展览,通过展示广大师生服务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形成的产业成果、科技成果、教育成果等,激励师生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结论

高校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牢记历史使命,在校园文化、学风建设、学生管理、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方面积极创新工作形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