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
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优化对于其成本控制及经济效益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入和应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将对国有企业采购管理产生新的积极影响,助力国有企业采购管理优化升级。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1]。在供应链系统中采购是系统的联系纽带,加强对采购管理环节控制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水平,合理控制库存量进而降低企业成本[2]。
目前国有企业往往存在逢采必招的现象,但事实上国有企业采购法律的适用问题分为属于必须招标的项目以及不属于必须招标的项目两类。在企业供应链的采购中,并非竞争性越强可获得的合同价格就越低。如注重短期效益,由于合同结果的不确定性就可能造成供应商高价位竞争,如只要能满足要求长期合作,订单采购、库存和物流成本可以做到最低,虽然竞争性差但合同价格很低。因此,国有企业采购的方式必须依据采购项目的特点决定,而不是一味地选择招标采购,否则就容易造成招标出现“认认真真走过场”的情况。
目前大多国有企业采购活动仍然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采购,根据库存情况进行补充,并非根据用户的需求采购,这样会相当被动,也会大大影响订单的需求计划。供应链关系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终端客户等组成,目前国有企业供应链各组成节点之间缺乏加强沟通与协调,无法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也就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从而达到共赢的目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管理模式下,开发商与供应商的合作是长期的,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不仅考虑价格,还会综合考虑产品质量、生产进度、库存量等[3]。目前适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完善的供应商开发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以强化采购人权利责任为重点,着力提升国有企业采购管理水平
在采购程序设计中强化采购人的权利责任。如非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采购中,允许采购人自行决定评审办法、自行决定聘请专家的方式,在评标委员会推荐的候选人名单中自行决定中标人并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等。在程序设计中,通过公开加强对采购人的监督,程序全部要求做到“需求公开、规则公开和结果公开”。如在单一来源直接采购中要求采购人对采购过程进行完整记录等。
2.丰富采购方式,建立合作关系
给国有企业采购“解绑”,加大非招标采购方式方法的探索力度,根据项目特点选择不同的采购方式,如比价、竞价、竞争性磋商、合作谈判等,灵活运用,使得采购方式最大程度地服务好采购需求。供应链的上下游合作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施资源共享和信息分享,将相关企业利益最大化。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要相互信任,多交流和沟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1)加强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保障供应安全,积极探索和拓展新供应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对已经进入合格供应商范围的供应商进行分类评级和认证,不合格的及时退出,加强对重要物资采购市场的调研及分析研究,保障供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采购信息共享。(2)实施采购的人员必须加强供应链管理理念学习,培养具有供应链理论和实践的人才,应当树立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性价比最优的采购理念,而并非传统思想中的“唯低价论”,将采购价格、物资质量和供应及时性紧密结合,综合评估供应商的水平。(3)国有企业应当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加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及时对企业及供应链系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风险因素分析,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需对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综合信誉、企业前景等,最终形成稳定、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企业采购成本的降低包括供应管理、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环节即供应链管理成本的降低。其中,采购组织形式和采购方式的合理应用对降低采购成本有重要作用。之前许多国有企业是小采购,围绕订单转、供应导向、类似行政文秘的职能,而大采购是要聚焦供应商、实现需求导向,从而发展战略职能的作用。要逐步从保障供料、最低价采购的增值目标为降低供应成本而非采购价格、理顺需求和供应、实现管理供应链全面增值转变。通过有效的需求管理、采购寻源和供应商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地影响供应链总成本,企业采购部门不再是后勤部门,而将成为企业的战略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