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刻字艺术的市场化路径

2020-12-19 19:31:11刘智豪浙江财经大学
品牌研究 2020年27期

文/刘智豪(浙江财经大学)

一、现代刻字艺术的源流

中国刻字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历了从神秘性、象征性向实用性、艺术性的发展与过渡。中国刻字艺术从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钟鼎文、先秦的石鼓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刻碑、唐宋的刻帖,到明清兴起的在木、竹、瓷、紫砂等材料上的刻字,再到今天的现代书刻艺术,前后有近万年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一些书法家和篆刻家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刻字艺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更丰富、更具有现代审美的刻字创作方法,形成现代刻字艺术。韩国受日本影响于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研究刻字艺术。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接触现代刻字,中国书法家协会1991年10月才成立刻字研究会。我国虽有悠久的刻字历史,但现代刻字的经验还不够丰富。

近几十年中,我国的刻字艺术发展迅速。1983年黑龙江省书协与日本举办了刻字交流展,1986年河北省书协在沧州举办了首届刻字展,这几个展览拉开了我国刻字创作的序幕。中国刻字研究会的成立以及国内外各种刻字活动的频繁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刻字艺术的发展。刻字理论的研究、全国性刻字艺术大展的举办以及各地举办的刻字培训班、刻字展使得刻字艺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前,我国的现代刻字艺术逐渐步入正轨,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引起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关注。福建、黑龙江、江苏、山东等省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展了刻字教育课,参与群体也越来越多,从发展速度和规模来看,刻字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

二、现代刻字艺术的特征

刻字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它所包含的众多元素是任何一门造型艺术所不及的。其内容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形式上又突破了书法的局限,在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的三大构成理论。不仅在平面上让篆书笔画中的点、线、面重新组织起来,同时利用立体构成将字型穿插叠加,最后还把色彩融入到点、线、面、空间的构成关系之中。其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不少建筑装潢、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等行业的专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美术、书法、篆刻、雕刻、建筑、工艺、装饰等行业的从业者都可加入到刻字艺术的队伍中。

现代刻字艺术脱胎于传统刻字,但传统刻字由于书刻分离,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现代刻字突破了这一传统,作者具备书刻兼能的素质。传统刻字主要是作为“再现”书法的工具,虽然有不少技艺卓绝的匠师,但大多是在书法家写好之后再摹刻,没有独立的创作意识。现代刻字的作者则不仅要会刻,还要会写,对作者自身素质要求更高。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比传统刻字更符合当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标准,有着较高的鉴赏价值和装饰效果,因此推广现代刻字艺术有着比较广泛的市场基础。

三、现代刻字艺术存在的问题和市场化路径探索

书法、篆刻与刻字是全国书法展中的三个部分,书法和篆刻都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在大众的认识中知名度也较高。然而刻字艺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则比较陌生,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比较小。相较日韩,国内刻字市场基本上还没有打开,无论是在各大拍卖网站还是大型展览会上都难觅其踪影。因此,刻字艺术的市场化探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刻字艺术要想走向市场,首先得在一定程度上与工艺美术相融合。刻字艺术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作品中就得掺入工艺美术的成分,否则就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我国刻字展上的刻字作品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差距就是刻字作品的成分问题,如果工艺美术成分多了,就会受市场欢迎,但是会遭到国展的排斥。展览的作品追求质朴粗犷、强调刀痕趣味,但大部分消费者欣赏不了。

其次,刻字艺术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之中,艺术越接地气,越有生活气息,越广为人知,才能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在城市和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艺术品去装饰美化,目前所见的大多是一些公共雕塑,现代刻字较少应用,个人收藏购买以及室内装潢也较少选择刻字艺术作品。这些贴近大众生活的应用是刻字艺术市场化的有效路径。

最后,提高知名度对现代刻字艺术市场化也十分重要。现代刻字在我国仅有不到三十年的历史,很多人对这个新生事物还很陌生,就连书法界的一些专家也不知其详,甚至曲解这门艺术。一味守旧只能越来越僵化和保守,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大众对于书法的固有认知。现代造型艺术的审美观念与传统的审美观念并不矛盾,继承传统需要继承其精神和内涵,而非固守形式。在传统书法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创新性地应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创作。

市场是检验刻字艺术价值的重要标杆,艺术与市场相结合才能永葆生机。只有将刻字艺术推向市场,让它深入到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去,才能让刻字艺术良性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