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构件设计创新与产业化探析

2020-12-19 19:31:11蒋卫平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品牌研究 2020年27期

文/蒋卫平(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一、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构件设计创新与产业化探析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趋同化使得全球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小,面对充满差异性需求的社会现状,世界各国正在竭尽全力突出其产品的本土特色,打造自身独有的产品风格和设计文化。事实上,被我们漠视的营造理念和设计思想,早已被西方的设计先哲所发现、认同乃至推崇。如德国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成为经典,这一理念与两千多年前我国老子提出的“少则多,多则惑”的哲理有着某种思想巧合。我国的当代设计要增强设计竞争力和话语权,必须抛弃对西方设计的盲从,挖掘我国传统建筑的营造理念和设计思想,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设计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竞争力。通过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木构件设计创新与产业化的研究来保护传统村寨,在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和民族特殊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引入设计创新后的建筑装饰木构件产品、降低建筑造价、提高审美情趣,创造新型的传统民居,使侗族人民自动选择侗族传统建筑。保护好湘西侗族传统建筑独特的风貌,这对湘西侗族村寨的旅游开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造福子孙后代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构件设计创新与产业化探究现状

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就诞生了“班墨”两位建筑营造大师,《木经》《营造法式》《工程做法》等古代典籍都记载了古人对传统建筑的见解。2020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显然,加强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科学地解读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蕴藏的古代哲理、规划思想、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科学地把握湘西侗族传统建筑传承的地方历史文脉特征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科学内涵,从而积极助力现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伟大的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湘西侗族传统建筑研究的成果累累,国内学者已经探索出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较成熟的研究体系。

国外以日本学者为主,自1996年开始对湘桂黔边区侗族传统建筑进行了十多年的调查。国内外相关领域对湘西侗族传统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从建筑学、人类学、美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都立足于微观角度的某个传统建筑或个别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艺、技艺特征、审美取向与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角度对装饰木构件的研究使湘西侗族传统建筑得以生存和发展还存在一定空白,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实践。

三、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构件设计创新与产业化体系构建

(1)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角度对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木构件设计创新与产业化进行研究和实践,将从文化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方面从文化角度出发,解读湘西侗族传统建筑本身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的传统文化因素,探讨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艺术特征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保留其文化属性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功能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湘西侗族传统建筑的功能性,将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探讨其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功能延伸的可实现性。

(2)通过对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木构件进行数字化处理,用信息技术保存装饰木构件资料,归纳其制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营造经验、原则和规范。以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木构件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装饰木构件的形制、结构、材料、工艺、装饰等进行“物理”分析,归纳其制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营造经验、原则和规范,构建本土性、地域性的设计理论体系,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范式和依据。

(3)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通过设计创新研发出能经受市场检验的装饰木构件系列产品,把研发出的装饰木构件系列产品进行产业化生产,以商品这种载体传播出去,使得湘西侗族传统建筑得以生存和发展,使湘西侗族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依旧鲜活,保持生命力。研究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木构件手工技艺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分析手工艺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借鉴装饰木构件艺术形式并对装饰图案纹样或造型进行提炼。通过设计创新将古老的传统建筑文化改造成适应今天的消费者需求的形式,让村寨原居民对传统建筑文化认同、传承以至于自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