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鲑鳟鱼养殖主要疾病及高效环保防治措施

2020-12-19 21:07陶丽竹刘家星魏文燕李良玉杨壮志杨马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24期
关键词:虹鳟鳟鱼中草药

○陶丽竹 刘家星 魏文燕 李良玉 杨壮志 杨马

鲑鳟鱼类,是鲑科鱼类中鲑鱼和鳟鱼的统称,到目前为止,基于分类学方法发现共有鲑科鱼类约66种。常见的鲑鱼有大西洋鲑、银鲑、虹鳟、河鳟、金鳟等。鲑鳟鱼类只能在低温水域中繁衍生长,是目前世界性的主养冷水鱼类。其肉味鲜美,富含Ω-3脂肪酸(EPA、DHA、DPA),是优质的蛋白摄入源。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鲑鳟鱼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野生捕捞的资源有限,使得鲑鳟鱼养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我国鲑鳟鱼养殖始于1959年,虽起步较晚,但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基础厚实,冷水资源丰富,鲑鳟鱼养殖发展迅速。

一、成都市鲑鳟鱼养殖概况

成都市地处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属于长江水系岷江及沱江流域,地貌类型独特,河湖众多,鱼类资源丰富。成都西部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等市(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适合进行冷水鱼养殖的地区,为冷水鱼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流水养殖是成都市冷水性鱼类和亚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截至2017年,在成都市具有冷水资源分布的县(市)中,总水流量初步测定为712 m3/s。其中都江堰市507 m3/s、彭州116.2 m3/s、崇州市31.79 m3/s、大邑县56 m3/s,但是截至目前,成都市冷水资源开发量尚不足30 m3/s。养殖的主要鲑鳟品种有美国道氏虹鳟、三文鳟、金鳟、高白鲑等。成都市流水冷水鱼养殖面积约12万m2,冷水鱼养殖品种21个,年产量逾3000吨,产值约2亿元。

但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增大、健康养殖意识缺乏等原因,使得良种选育研究滞后,养殖病害频发;再加上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滥用,导致养殖的产量及质量受到影响,给鲑鳟鱼养殖行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健康养殖意识,对鲑鳟鱼类疾病防控展开相关研究。

二、成都市鲑鳟鱼养殖主要病害

(一)病毒型

鲑鳟鱼中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对鲑鳟鱼危害较大,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同时也是我国农业部规定的二类疫病。成都地区都江堰市某虹鳟养殖场于2014年5月爆发IHN疫情,发现幼鱼和鱼苗死亡率高达40%和80%。2017年10月,在彭州市某虹鳟养殖场再一次发现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流行。目前,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起草并发布了《鲑科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成都市地方标准,规定了适宜于成都市地区的鲑科鱼类IHN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相关技术要求,为防治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赢得“黄金时间”。

(二)细菌性

细菌性疾病也是鲑鳟鱼养殖中重要的病害之一,其中主要以气单胞菌属的细菌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前期对四川省内鲑鳟鱼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嗜水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感染鲑鳟鱼的病例。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鲑鳟鱼主要症状为鱼体表发黑、鳃丝出血发炎、各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杀鲑气单胞菌感染鲑鳟鱼则出现典型的皮肤溃疡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体表溃烂,鳍条基部充血发红,肠道充血、出血,肾脏肿大。

(三)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简单、繁殖速度快,大多寄生在鱼体表面及体内的各种器官上,使得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起损伤并造成死亡。通过我市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显示,仅在哲罗鲑中调查到小瓜虫感染。发病的哲罗鲑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常与池壁摩擦,病死鱼体表附着大量黏液,肉眼可见其头部、背部表皮溃烂,局部有出血点。

三、疾病防治

常规的抗病药物主要是一些化学药物、抗生素和某些兽用抗病毒药物,大量使用会造成药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因此,在减抗、限抗的形势下,开发高效安全、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的药品是目前鲑鳟鱼类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一)中草药

中草药天然、安全、毒副作用低,种类繁多,成本低廉,既适用于规模化鱼类养殖生产,又符合现代水产养殖无公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有的中草药免疫药理学研究显示,有二百多种中草药具有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功效,且大多数人用或兽用中草药也可应用于鱼类等水产动物。

在鲑鳟鱼中发现添加金叶黄栌能够显著提高虹鳟的非特异性免疫。茵陈和板蓝根等复方中草药能降低虹鳟肝脏中MDA含量,提高SOD、血清中T-AOC和GSH-PX的活性以及肝脏等组织中NO含量,能有效地提高虹鳟的抗氧化能力。由此可见,中草药在鲑鳟鱼病防控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因此,在鲑鳟鱼类的健康养殖中,针对性地对药材进行研究,筛选出适用于鲑鳟鱼类的中草药种类、确定添加量及使用方式,研究它们的有效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为开发促进成都市鲑鳟鱼抗病功能的高效、安全、环保添加剂打下基础。

(二)核酸疫苗

疫苗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在鲑鳟鱼类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传统鱼用疫苗作用于实际应用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核酸疫苗是近年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疫苗。

核酸疫苗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能够编码抗原蛋白相关的外源基因通过重组到质粒中,将这种可以表达该抗原的重组质粒导入鱼体内,在宿主细胞内经过转录翻译合成抗原蛋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核酸疫苗免疫原性好,没有毒力恢复的可能性。鱼用核酸疫苗在病毒性疾病中研究较多,主要针对鲑鳟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等等。国际上首个也是唯一一个IHN核酸疫苗Apex-IHN于2005年在加拿大批准上市,但并未在我国使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构建出了IHN核酸疫苗pIHNch-G,已完成了试验,并提交了环境释放申报材料。由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农林科学院所研发的pVAX1-G核酸疫苗,经实验验证,对虹鳟免疫保护率为78%,并且对虹鳟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未见明显损伤,其有助于减轻IHNV对虹鳟的损伤,对IHNV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三)益生菌

益生菌是被公认为具有潜力的抗生素替代品,研究发现益生菌菌株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第一,在动物胃肠道表面大量繁殖,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刺激宿主免疫系统;第二,某些益生菌细胞在经受胃肠液时死亡,但是细胞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的抗原物质,包括脂多糖、肽聚糖等大分子物质,经过宿主吸收后直接刺激集体免疫系统;第三,外源益生菌株会影响宿主胃肠道中微生物菌群,通过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间接作用影响宿主免疫系统。

水环境中益生菌应用相对复杂,因其既能够独立生活,又能够共生于宿主的鳃、肠道中、表皮上。在已有研究发现,早在1986年,Kozasa发现来自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芽胞杆菌可以提高养殖鳗鲡对爱德华氏弧菌的抵御能力。丁酸梭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复合制剂能够显著增加虹鳟血清中杀菌能力、抗氧化能力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不同程度的提高抗病力和相对免疫保护率。筛选和使用高效益生菌投喂鲑鳟鱼,是目前被公认的最有效且最有潜力的生态安全防控策略。

四、建议

(一)加快产业化进程

中草药、疫苗、益生菌等作为鲑鳟鱼类高效环保的防控病害的方式,目前在实验室中已有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将实验室的成果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并运用于各个养殖场中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疫苗类,在我国有相应的审批制度。但实验室的研究若不能及时应用于产业,会对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建议在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等地区的可控水域内,在充分证明了疫苗、益生菌等的有效及安全性前提下对其进行小规模应用,以控制该病的流行和暴发。

(二)加强日常管理,实行多方面综合防控

首先日常的管理要重视,保证严格的检疫和消毒措施,包括鱼、器具以及养殖环境等的消毒,养殖密度的调整,饲料管理的加强以及养殖温度的变化等等;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养殖场的养殖环境、鱼病防治、健康养殖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指导,并向养殖户宣传、传授防控科技知识。其次,应从多方面综合防控,如加强良种选育研究,引进抗病力强、生长迅速的优良品种;提高养殖用水的质量和利用率;加强渔业设施改造等方式,更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三)完善技术规范或标准,改善监测体系

我市鲑鳟鱼产业养殖规模持续扩增,苗种来源越发复杂,病原的传播途径也更加多样化,给鲑鳟鱼类病害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应根据成都地区鲑鳟鱼类实际情况,加强对养殖鲑鳟鱼多种疫病的监管工作,健全手续和管理规范。加大对违禁药品及抗生素的监管力度,并保证所有药物来源的正规性。对鱼种进行常规的疫病监测、定期疫病监测等,及时掌握当地疫病流行情况,为疫病的暴发提供预警作用。此外,在现有调查和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地鲑鳟鱼类发展现状,完善并细化相应疾病防控及健康养殖的地方标准并保障其实施。

(通联: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猜你喜欢
虹鳟鳟鱼中草药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那条逆流而上的死鱼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年年有“鱼”
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脑筋急转弯
聪明的鹰
新西兰鳟鱼生存之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虹鳟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