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金融英语的汉译分析

2020-12-19 21:02:28封永新
关键词:汉译译语译者

封永新,王 颖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063210)

引言

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提出的研究翻译的新范式。生态翻译学在生态整体主义、东方生态智慧和“适应/选择”理论基础上,以翻译生态(“译境”)、文本生态(“译本”)、“翻译群落”生态(“译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了“多维整合”的原则以及“多维”转换、“补建”和“依归”等翻译方法。[1]金融英语的汉译过程就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系统”,反映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应用到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

一、金融英语汉译遵循的翻译原则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评判译文的主要标准不只是读者的反映或译者对原文的忠实程度,而是建立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基础上的译文整合适应选择程度。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在多维度基础上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产生出的译文如果“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程度比较高,那么整合程度就比较高,译文质量就比较高。[1]所以译文翻译应该遵循“多维整合”的原则,实现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多维度上的“和谐”,这样的译本才能在生态环境中“生存”和“长存”。

在翻译金融英语文本时,译者需要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进行转换,使原文和译文在实现语言层面转换的同时,还能兼顾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上的转换,减少文化层面带来的交流障碍。最重要的是要达到原文的交际目的,传达原文的信息,表现原文的目的,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多维整合”原则的指导下,不断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从而达到原文生态和译文生态的平衡,提高译文整合程度,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二、金融英语汉译的“译境”、“译本”和“译者”分析

“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翻译生态(‘译境’),文本生态(‘译本’)和“翻译群落”生态(‘译者’)”。[1]译者在选择性适应原文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理解原文文本,然后再在选择性适应译文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译文表达出来。译境、译本和译者这三者是关联互动,相互依存和动态平衡的关系,统一于翻译生态系统中。对于金融英语的汉译,我们需要先对其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才能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译文和原文的生态环境,最后产出整合程度较高的译文。

(一)金融英语汉译的“译境”分析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1]翻译生态环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对于金融英语汉译来说,宏观翻译生态环境包括所处时代,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我国的经济形势,我国当前的金融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的金融政策;从中观层面上看,现在应用翻译的现状如何,金融翻译的现状如何以及金融英语翻译发展趋势如何等;从微观层面看,现在金融翻译倾向于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需要遵循的翻译原则,采取的翻译方法等等。这些都是金融英语汉译译者需要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金融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2008年前后,出现了金融热,新的金融机构和运行机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3]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加深,我国金融发展需要和世界金融进行交流,相互借鉴交流。需要翻译先进的国外金融案例、金融政策法规等,金融英语翻译的需求量相对来说比较大。金融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文本的翻译,以交际目的为主,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和语言水平。

(二)金融英语汉译的“译本”分析

“文本生态,即文本的生态环境与文本的生命状态。”[4]在生态翻译学中,原语是一个文本生态系统,译语是另一个文本生态系统。这里探讨原语文本生态。“原语文本生态涉及原语系统里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4]涉及到的这三种系统,均有大有小,鉴于讨论的是微观层面的金融文本,所以在此分析金融文本微观层面上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生态。

在语言生态方面,可以从词汇和句子两方面对金融文本进行分析。在词汇层面,首先金融文本的用词专业化,很多专业词来自于普通词汇,[5]如“credit”在普通词汇中多表示“信用”,在金融英语中,就有“信贷”、“贷款”的意思。其次,由于金融发展节奏很快,所以在金融英语中,会经常使用很多缩略词,[6]如“IPO”和“NOW”,节省时间,但这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最后,由于金融发展迅速以及与国外金融交流,金融英语中会出现许多新词汇,这就需要紧跟金融发趋势,不断学习。在句子层面,金融英语的句子多长句,句式复杂,[6]逻辑关系在各部分关系中体现出来。这些语言因素在原语语言生态中达到平衡和谐,表现出金融英语在语言层面上的特点。

在文化生态方面,基于金融文本的特性,从语义方面阐释文化的影响。在金融英语文本中,会出现一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这些词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形成,不了解这些词的背景,很难全面理解这些词以及理解这些词所要表达的意思。[7]这些词多来源于俚语、金融事件等。如“black Friday”指的是1929年的一个周五美国金融危机开始变得严重。[8]“hiccup”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打嗝”,在金融文本中表示股票短时下跌,不会出现大的影响。[8]这些文化因素在文化生态中和谐共生,共同构成金融英语的文化生态。

在交际生态方面,交际双方需要在金融这个领域内进行交际,并且需要表达要通顺,符合一般规范和行业规范。首先,交际双方需要在金融英语这个行业语境中进行交际,不能脱离这个领域。如:“The traveler cheque is in fixed, round and convenient amount.”如果没有进入到金融领域,从这个专业的角度理解,很难对“fixed”,“round”和“convenient amount”的意思进行选择。其次,以传达信息为主的金融文本,表达需要标准规范,这样有利于交际双方的理解。而以表达和感染类文本为主的金融英语文本,表达需要在关注专业性基础上,体现相应的表达特色,表达要生动。交际双方以及各种交际因素在交际生态中和谐共生,共同构成金融英语的交际生态。

(三)金融英语汉译的“译者”分析

生态翻译学主张“译者中心”。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译者思维方式,受教育背景,经验以及对某一领域的熟悉程度等主观因素,以及译本判断的标准,读者接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译者会做出不同的适应和选择,动态调整自己,做出最佳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

金融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同时具备语言素质和专业知识。在语言素质方面,金融英语汉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汉语素质,才能在汉语这个译文生态中得以“生存”甚至“长存”;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素质,才能选择性地适应原文生态环境,对译文理解到位。除此之外,金融文本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译者对金融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适应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准确专业地理解原文,也才能在译语环境中进行选择性适应,专业地表达出来。译者在具备这些素质的情况下,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得出整合程度较高的译文,翻译出准确的具有专业性的译文。

三、金融英语汉译的翻译方法分析

在对“译境”、“译本”和“译者”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英语汉译有了一个比较概括性的了解。以下,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遵循生态翻译学的“多维”转换原则,从微观的翻译过程方面,对金融英语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一)转换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做语言的转换,还要考虑文化因素、交际目的、读者感受等多维度转换,以期达到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的平衡,实现多维度和谐,使译文在译语系统中得以生存。以下是多维度转换的例子。

例1:Small enterprises complain that getting loans from banks now is Catch-22.

译文:小企业抱怨说,要从银行得到贷款比登天还难。

首先,译者没有照字面的意思逐字翻译,而是在适应选择的基础上,选择了意译,使得译文语言读起来比较生动、形象,实现了语言层面的转换。其次,译者在适应原语文化的基础上,选择了倾向译语文化的译法。原文中的“Catch-22”表示“难以逾越的鸿沟”,在美国表示一种黑色幽默。译者将其翻译为“比登天还难”将这种幽默用中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表达了出来,[9]实现了文化层面的转化。最后,译者让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人也能够理解,完成了沟通,实现了交际意图,实现了交际层面的转换。译文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多维度上实现了转换,构建了一个与原文生态相似的生态环境,达到了较高的整合程度,从而使译文具有了“生存”活力。

例2:Moreover, officials emphasize they are not on “autopilot” and will respond if the expansion faces a setback, no matter where the funds rate stands.

译文:此外,官员们强调他们不会“听之任之”,如果经济扩张面临挫折,他们就会做出反应,而不管基金率处于什么水平。首先,在语言层面的转换表现在译者在适应原文的基础上,选择将原文的比喻修辞意译为了“听之任之”。在译文生态环境中,找不到形象类似、功能合适的表达,[9]直译为“自动驾驶仪”会增加读者负担,意思表述不明确。其次,翻译为“听之任之”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适应了译语的文化生态。最后,这样的翻译,让没有相关背景的人也能理解想要传达的意思,实现了交际目的。总之,转换的维度是多方面,包括文化、语言、交际、读者感受、传达效果等,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多维度的转化,保障译文在多维度上达到平衡,提高译文的整合适应性,提高译文质量。

(二)补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对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修补”,从而使译文能够适应译语的生态环境,从而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得以“生存”。以下是对译文进行“补建”的例子。

例3:Even companies that use derivatives to hedge, ranter than speculate, may be at risk, since their operation would rarely produce perfectly offsetting gains.

译文:即使公司把衍生工具用于对冲而非投机,但由于其操作很难产生完全抵消(风险)的回报,因而公司同样会承担风险。在译文中,译者考虑到适应译语生态环境的语言表达习惯,将表示原因的部分“但由于操作很难产生完全抵消(风险)的回报”先翻译了出来,然后再翻译出了表示结果的部分“因而公司同样会承担风险”。[10]其次,由于在原文中结果部分中的“risk”与后面原因部分的“risk”所表达的内容重复了,所以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就没有出现“risk”。但是在译文中,原因是放在结果前面进行表达的,所以译者就加入了“(风险)”,对译文的内容进行了“补建”,这样使译文表达得更加清楚,达到了交际意图。

例4:We know for a fact that there are some particular items seen negatively by mainstrea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译文:我们确确实实知道,这些资料(指房租和水电费账单等)会受到主流金融机构的冷眼看待。

原文中的这段话是引用的话,其中 “some particular items”属于旧信息,双方都已经知道,所以并没有做详细的解释。[11]但是,在译文生态环境中,由于这是引用的一句话,所以读者对“items”是什么并不清楚,也无法从上下文中推断出来,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采取了“补建”译文生态系统的方式,在“items”后面加了括号详细说明指的是什么。对译文进行了补充,对译文生态系统进行了“补建”,为译文在译语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和“长存”注入了活力。

(三)依归

基于金融英语文本的特点,译者在汉译的时候会选择高度适应译语生态环境,保持译语生态,从而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加译文的可读性,达到意图。基于汉语和英语表达习惯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采用分译和改变语序的方法翻译。

例5:The first form is a “funded” sub-participation, where the sub-participant deposits money with the seller which may only be repaid as and when the underlying asset pays interest or principal.

译文:第一种形式为资金参贷,是指从属参与方将资金存入卖方账户,此笔资金只有当标的贷款资产支付利息或本金时才予以偿还。

译者将原文中形合的形式转变成了译文中意合的形式,将原文中的长句翻译为了三个短句,并按照汉语的表达逻辑表达了出来,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而且将“which”所指的内容,先翻译发生的条件“只有当标的贷款资金支付利息或本金时”符合信贷的流程,[12]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更准确地道地传达出了原文意思,有助于读者理解,达到了交际意图,为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生存注入了活力。

例6:Valuation changes had an even smaller impact between 1995 and 1999, when the effects of rising asset prices and an appreciating dollar effectively canceled each other.[8]

1995年到1999年期间,资产价格上升和美元升值的影响相互抵消,使估价变化的影响变得更小。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应性地选择了依归译语生态环境,遵循了汉语的思维逻辑,先将事件发生时间交代了一下,然后陈述了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原因,最后陈述事件本身。与原文先陈述事件本身,然后再陈述时间发生的原因等的顺序完全相反。但是这样的翻译,依归了译语生态环境,符合译语思维习惯,使得译文可以在译语文化中得以“生存”。

四、总结

通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原文的“译境”、“译本”以及“译者”进行分析,在遵循“多维”转换翻译原则基础上,对金融英语汉译的翻译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在翻译过程中,构建与译语生态环境相似的生态环境,在进行语言层面转化的基础上,兼顾文化和交际层面的转换,能为译文注入活力,让译文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甚至“长存”下去。

猜你喜欢
汉译译语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天府新论(2022年3期)2022-05-04 03:40:2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英语否定词的分析与汉译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13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35期)2016-01-04 09:37:11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