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清,赵晓锋
(1.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23; 2.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化交流处,江苏南京 210007)
认识和处理好宗教关系是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新的历史方位来认识、把握新时代宗教关系,形成了关于新时代宗教关系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认识处理宗教关系的工作实践,从党的宗教工作历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格局中把握宗教关系,准确阐述了宗教关系的内涵,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开创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宗教关系理论。其理论既有历史性,更有时代性,体现了宏大的世界眼光、战略眼光,是对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定位。
新时代宗教关系论是对党的宗教工作历史的系统总结和提炼,宗教关系在革命、改革、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党的宗教工作的重要部分。早在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就明确提出要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1949年后的宗教革新运动正是在政教分离原则下完成的;中共中央1982年下发的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明确提出,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是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28;2001年,江泽民论述了宗教与社会关系问题,他指出,“由于宗教的这种群众性,宗教往往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1]180,宗教问题“处理得好,可以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很大破坏作用”[1]180;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五大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侨胞关系,要求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1]204。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成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新命题、新要求、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社会实体,关系到经济、文化、民生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宗教发展总体呈现出流动加快的趋势,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交错发展的局面;宗教的世俗化趋势增强,各大宗教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纷纷打开山门,融入现世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宗教还逐渐与互联网结合,传统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传播模式面临颠覆性的改变。这些变化影响着宗教本身,也改变着宗教关系,对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构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正确认识宗教问题,处理好宗教与社会关系,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新时代是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持续不断,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3]。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在世界范围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传教运动、宗教非政府组织、宗教恐怖主义、宗教人权运动等跨国宗教现象,大大改变了跨国宗教格局[4]。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加大宗教渗透力度,以宗教、人权、民族等借口,指责我国压制宗教自由;一些新兴宗教把中国作为巨大的“宗教市场”和传教的“处女地”,开展各种各样的传教活动。宗教在中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中、在建构世界秩序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国外交,需要我们更好地利用宗教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国内宗教与国外宗教关系,传播宗教声音,讲好宗教故事,通过宗教的桥梁纽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认同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我国,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促进宗教关系和谐,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5]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系统阐述宗教关系的基本内涵。
1.党和政府与宗教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教分离,促进政教团结合作
政教关系是宗教关系的核心内容。政教关系历史久远,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开始,宗教和政治就相伴发展,大体形成了政教合一、政教分离、政主教从等模式,不同国家依据社会形态、文化传统的不同各有选择。政教分离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多有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彻底实行政教分离”“国家同教会、宗教同政治完全分离”等。列宁也有论述:“对于国家而言,我们要求宗教是私人的事情……国家不应当同宗教发生关系,宗教团体不应当同国家政权发生联系……宗教团体应当是与国家政权无关的志同道合的公民联合会”[6]。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教分离是习近平关于宗教关系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指出:“处理我国宗教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坚持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5]。他还强调:“现在,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数量增长很快。我们对这个问题要慎重对待。我国宪法法律保障公民信仰宗教的权利,但必须警惕宗教渗透的危险,警惕带有政治意图的宗教诉求”[7]163。关于党员信教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严禁“不信马列信鬼神”的现象,他强调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共产党员应该是无神论者,而不应当是有神论者,“党员要坚决执行不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的规定,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7]158。
习近平强调的政教分离,是坚持分离原则下的团结合作。他强调要注重团结宗教界并指出:“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吸引人、团结人”[5]。从现实看,一些宗教界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巩固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目前,约有两万名宗教界人士在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中担任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实施民主监督。从1991年开始,每年的全国宗教团体负责人迎春座谈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听取宗教界的意见建议。“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与宗教界人士联谊交友机制,加深了解,增进友谊”[8]。
在宗教与国家关系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爱国爱教的统一,爱国是第一位的,宗教徒首先是公民,其次才是教徒。他多次指出宗教界要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对于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2.社会与宗教关系——引导宗教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宗教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组合。宗教是社会的子系统,社会存在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宗教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宗教场所、宗教活动等都涉及社会公共利益。
处理好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习近平指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工作的根本方向和目的,是工作的重点,“鼓励和支持宗教界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路子。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和延续的客观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当前和今后宗教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9]。
处理宗教和社会关系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导宗教发挥积极作用。“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0],鼓励支持宗教界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加快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步伐,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要深刻认识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特点,把握宗教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辩证地认识宗教社会作用,既不能“收”,也不能“放”,“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不是把宗教当作济世良方,人为助长宗教热,而是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引导宗教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7]165。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要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习近平强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需要注重宗教与社会生活的适应,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既要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还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做出努力,也需要宗教界发挥主动性。对于危害社会安定团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宗教极端势力,习近平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11]49。
3.国内不同宗教关系——坚持各宗教一律平等,促进教际关系和谐
国内不同宗教之间关系是宗教关系的重要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还有多种民间信仰,不同宗教的信仰传统各不相同,教义教规存在较大差别,宗教生活和宗教仪式各有特点,宗教场所和信教群众的数量也不相同。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塑造了中国宗教的宽容性,正因为这样的包容宽容,历史上中国宗教生态多元和谐,没有一教独尊或者政教合一的传统,宗教主要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服务社会,不同宗教之间总体上保持了和谐共处、多元通和的宗教关系格局,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宗教战争就是佐证。这样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不同宗教地位一律平等,“要坚持各宗教一律平等,任何宗教不得超越其他宗教享有特殊地位”[12]。宪法也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不同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都是一样的,各宗教一律平等,任何宗教都不能超越其他宗教享有特权。同时,不管公民信仰哪种宗教,必须平等地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四个维护”,即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党和政府坚决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支持某一种宗教,也不排斥某一种宗教,各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不同宗教应相互尊重,加强交流对话,和谐共存,不能唯我独尊、相互排斥。
4.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一直是中国宗教的特点,中国五大宗教中,除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之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外来宗教。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他说:“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13]537“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13]507,文明通过交流互鉴才能理解彼此,消除“文明冲突”,共同进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从人类共同价值着眼,积极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先后提出了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概念体系早已超越了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习近平关于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关系的价值逻辑。
开放包容的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办,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形成相互尊重、互不干涉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国宗教要在独立自主、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同外国宗教的交流互鉴,不受外国势力干涉和支配。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这是中国宪法确定的原则。中国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各宗教团体、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自主办理宗教事业。同时,“对境外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各种违反中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控制中国宗教组织、干涉中国宗教事务,甚至企图颠覆中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并将依法处置”[8]。
5.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始终重视党的群众工作,他明确指出“宗教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5]。党的宗教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不断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平等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消灭,宗教在教义内容、团体组织、活动仪式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剥削关系,“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1]127,不能因为信教或者不信教产生权利和义务不一致的现象,要促进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关系,习近平指出:“信教群众往往愿意听宗教界人士的话。要努力培养更多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发挥好他们在引导信教群众、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的积极作用”[7]165。
习近平同志指出宗教关系的五个方面,是有机融合、浑然一体的,不能割裂孤立的来看待,其中,党和政府与宗教的关系是核心,也是前提和基础,政教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与宗教关系、国内不同宗教之间关系、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的关系等,其他宗教关系反过来也影响着政教关系。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新时代宗教关系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于新时代世情国情,立足于中国历史传统,突出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既有理论性,也有很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新时代的生动发展。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4]“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5]。习近平鼓励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基本观点的学习和掌握,像《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社会主义和宗教》这样一些著作”[15]。他还特别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有关宗教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时代宗教关系论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重视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对宗教工作的影响,强调做好宗教工作必须要立足经济社会现实基础。早在浙江工作时期,他就指出宗教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宗教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习近平还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强调宗教与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指出世界上宗教问题冲突背后都是经济、政治、民族利益的冲突;强调在具体工作中,不能“一刀切”,要注重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施策。习近平关于宗教关系的认识和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体现了把握宗教关系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处理好新时代宗教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1]21。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群众性是宗教的重要特点之一,信教群众是宗教中最活跃、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素,我国信教群众人数多,涉及面广,是处理宗教关系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做好群众工作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宗教关系,“群众”一词在习近平关于宗教工作论述中出现频率极高。他多次指出,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信教与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包含对精神信仰的需求,包含对于和谐宗教关系的期待。宗教工作目的就是要构建和谐宗教关系,就是要保护广大信教群众合法权益,团结引导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16],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回到实践指导实践。习近平在认识和处理宗教关系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意识、实践导向。他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分析新时期宗教工作形势,研究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当前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他高度重视宗教领域的新问题,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他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面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他强调要坚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宗教发挥促进互相尊重、平等发展、和平发展的正能量。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习近平关于宗教关系的论述有鲜明的实践特点,他指出要结合各宗教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他同时要求各级党委要提高研究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他还关注宗教工作方法,认为粗暴管理的办法不行,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也不可取,要摒弃偏激的认识和激进的工作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关键在“导”的宗教工作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习近平关于宗教关系的系统论述,兼具历史思维与世界眼光,其理论来自中国宗教发展的现实,来自中国宗教历史传统经验,来自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判断,也来自对世界形势的分析把握。
中国宗教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政教分离、政主教从、多元通和、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和治理经验。习近平关于政教关系、宗教与社会关系、国内国外宗教关系等论述,都充分吸取了中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和治理经验。宗教关系具有国际性特点,必须放在世界格局中进行把握,习近平深刻分析了国际形势,提出了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指出当前世界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既有热点敏感问题,又有民族宗教矛盾,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面对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他主张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尊重差异,理解彼此,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他指明了宗教实践路径,强调要摒弃狭隘的“文明冲突论”思维,秉持包容精神,通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化解冲突、加强合作,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宗教关系论准确把握宗教发展形势和宗教工作规律,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宗教关系的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宗教治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