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丽菁(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药学系)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制造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和实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中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持续不断发展,在2004年超过德国,2006年超过日本,2009年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规模上看,中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从产值看,中国制造业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强国,制造业产值每年的增速也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制造业已经在全球牢牢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成为世界各国试图挑战和超越的标靶。
如何稳住中国制造业持续十二年第一的地位不动摇,这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扶持和支撑,并改变以往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中国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强国到产业强国的系统转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制造业产业链由重工业和轻工业交替主导。1949年后,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这一战略为我国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1960年我国重工业总产值达到1090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7%。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重工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重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外资的大规模涌入,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基本建立起门类齐全、相互补充的制造业体系,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后,随着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革新速度加快,高新技术行业兴起,资源型工业加速萎缩,取而代之的是高端工业品需求不断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轻工业的发展未受重视,到改革开放后,轻工业才得以不断发展,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整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81年甚至超过重工业所占比例,达到51%。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至2010年,受基础资源型工业扩张的影响,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逐步降低。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高新科技在我国制造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1]。2010年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加之诸如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新兴高技术行业逐步发展起来,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结构得到优化升级[2]。以往牺牲环境资源发展起来的诸如煤炭、化工、采掘、金属等基础工业部门的比重不断萎缩,装备制造业以及现代工业实现高速发展。2001年以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自身人口红利优势,逐步深入嵌套进不断细化的全球分工中[3],逐步扩大制造规模,成为了“世界工厂”。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产业链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经过这两个重要节点,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额的比例接连攀升,中国也一步步到达制造业全球第一的位置。
这个时期,信息化的作用非常明显,产品和设备更新加快,各种设备升级转型也非常快,制造业快速更新换代和重组。所以,要想保住造业强国的地位,必须紧跟科技前沿,强化自主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才能实现中国制造业质与量的提升。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全球价值链的四个层次分别为:生产初级产品、发展初级制造业、建立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型制造业。该报告指出,我国从1995年至2019年花了近25年时间从初级产品提供者发展成为拥有先进制造业的国家,且目前已跻身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枢纽中心之一[4]。制造业的突飞猛进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解放生产力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底盘。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如钢铁、汽车、手机等。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8万亿美元,世界制造业增加总值为13.6万亿美元,中国约占世界制造业增加总值的28%,比第二位美国高了65%,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我国的制作业不仅实现了量上的扩张,还实现了质上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产业结构逐渐转型升级,中国制造的品牌越来越响,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中国制作名片,如超级计算机、移动支付、特高压输变电、核聚变装置、民用无人机、高速铁路等领域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技术、载人航天、3D打印、全球导航定位系统、量子技术、纳米材料等领域都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大型客机、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同步。可以说,我国制造业已经拥有了全球范围最广、门类最多、独立性最为完整、产业配套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制造实现了由弱变强、从小变大、由全球制造业的“追赶者”成为“并跑者”和局部领域“领先者”的第二次伟大转变。
从21世纪初开始,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是当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5]。全球供应链有三个主要的核心枢纽,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国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世界主要进出口贸易围绕这三个国家展开,尽管美国的制造业供应链能力相比中德两国略弱,但却掌握着高科技核心尖端技术,出口的商品大多是高附加值产品。
从2009年开始,中国超越美国、德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出口国,出口贸易额达到1.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贸易额的9.5%。此后,中国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国的地位,在2015年中国出口贸易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例甚至高达13.65%。截至2019年,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达到2.4万亿美元,上升了约50%,比第二名美国多了近8500亿美元,比德国高了约1.01万亿美元。
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例,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达到610亿美元,全球约75%以上的汽车零部件由中国制造生产,绝大多数汽车企业都无法避免使用我国的汽车零部件。美国作为第二大出口贸易,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逾110亿美元,日本在疫情爆发前每年从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约3200亿日元。除了汽车制造业之外,中国通用机械制造业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1%,纺织领域的出口额更是达到40%。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尽管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在产业基础配套设施、人力规模、市场体量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已经开始第五次迁移,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比较尴尬。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着更具人口红利的东南亚国家迁移,这些国家往往有更加低廉的原材料,布局在我国的一些生产线可能会被转移。其次,欧美日韩等国掌握着高端核心技术,我国虽正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距离。再次,俄罗斯、南美、非洲等国家拥有丰富的原材料,这是我们天然缺失的,因此,尽管当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度极深,各国也日渐依赖中国制造,但我们一定要防范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的风险,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当前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制造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领跑提供动力。
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却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大而不强的局面亟待改观。就整体技术水平和在全球产业链条上的地位而言,“中国制造”仍处于全球中等水平,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的状况。尤其是高端产业、核心技术领域,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仍有不小的差距。能否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是摆在国人面前的历史性考验。“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智造”转变,这一进程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强我国制造业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融“三新”为一体,才能保住我国制造业在量和质上的优势。我们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铸就中国制造业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