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玮 毛宝瑞(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在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类型去适应市场变化,抗风险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资质评级较差、信用风险较大的问题,导致从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并且融资成本较高,在遭遇短期资金链问题时很容易破产[1]。
我国1978年才正式对外开放,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对外贸易行业发展较晚,从业人员经验积累不够。从事该行业的大多是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外贸易实践经验,这导致了有大量从事基础低端业务的从业人员和缺乏有经验的高端从业人员,加之中小外贸企业经营稳定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中小企业很难吸引高端人才。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出口品主要是低附加值加工品,依靠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牟取利润。但从产品整体价值链来看,我国出口品较为低端,没有核心技术,只能靠薄利多销获取微薄利润。国内出口商互相压价,国外采购方掌握议价主动权,产品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国际人员和物资流动成本不断攀升,即使按照CIF和CFR贸易术语成交,也无法逆转中小外贸企业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的趋势。
受中美持续贸易摩擦和疫情常态化的影响,去年我国对美国总贸易额已经跌至近年来最低,对其他西方国家的产品出口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样的宏观环境导致我国出口品滞销,中小外贸企业资金无法回笼。另外,近期出现了大笔外资为了规避风险出逃的现象,外贸企业的资金链问题进一步恶化。
目前,全球主要的国家和地区仍处于疫情的影响下,各国实施的严格防疫措施极大破坏了以往的经济运行秩序,全球宏观经济处于金融危机以来最差的时期。宏观经济的萎靡影响世界范围内消费端需求,各国民众只会购买维持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需求端的疲软直接体现在外贸企业的订单量上,由于外国需求的紧缩,外贸企业的海外订单大规模取消或延期执行,很多没来得及取消的订单买方单方面中止付款赎单,货物船滞留港口,外贸企业呆账坏账率升高。
中小外贸企业应客观评估自身实力,结合自身行业、产品特点,制定适应市场的新发展战略。同时应开源节流,降低中小外贸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利润空间。首先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比如解雇多余员工、减少生产中不必要的加工环节,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以减少污染和获取更低廉的人力资源。其次,后疫情时期,各地政府为减小企业资金压力,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助力企业复产复工。中小外贸企业要利用政府政策,结合当地政策实际,转移一部分生产成本,积极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
新经济形势下,为了能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更应注重技术革新,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要推动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改变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加快研发核心技术,出口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下,我国提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的“双循环”战略格局,国内外两个市场能给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广阔的贸易空间,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2]。中小外贸企业要迎合国际市场需求,出口多元化产品,开拓新贸易合作国,减少对某一大国的贸易依赖,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争取话语权。同时要响应国家“双循环”战略号召,开拓国内市场,开辟新的业务范围和盈利渠道。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加强对贸易摩擦和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运用好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平台等高新科技构建新贸易模式。要开拓国际电商市场,借助数字贸易平台主动对接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国际知名电商外贸平台,开拓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创新经营架构[3]。要在维持原有大客户和订单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市场,倾销我国过剩的产能,促进国内经济循环。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小外贸企业应调整销售规划,将销售渠道从国际市场转移到国内市场,制定外贸转内销战略。最后,要响应国家疫情防控政策,把控好进出口人员和冷链货物的防疫标准,对各种突发情况作好应急预案,担负起外贸企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