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梓轩,梁晴,孟庆强,陈洁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工”、“匠”、“工匠”是一个递进过程。在传统的工匠文化中,技艺传承与精神传承合而为一,将对做事情专注、执着和坚韧的工作态度蕴于工艺传授,培养德艺双馨的匠才是行业永恒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也被公认为“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工匠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丰富调整内涵,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行业资源推进工匠精神培育,是新时代的历史呼唤和行业发展的潜在需求,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具人才,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处于转型提质期,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面对“中国制造”、“中国智造”延拓升级,面对经济改革所产生的巨大人才需求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需在教学理念上从“会”向“精”过渡,在培育重点上从“学习态度”向“职业态度”过渡,在人才产出上从“劳动力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过渡。
工匠精神之要义,恰以与时代需要之契合成为时代呼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工匠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亦是民族复兴这一最关键时代的价值呼唤。李克强总理曾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1]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因此,立足于新时代人才缺口和行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深挖工匠精神之丰富内涵,着重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职业技能、专业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的职业精神。[2]其中,职业道德的基底是爱国精神,职业技能涵盖了攻关研发和创新创业精神。四者有如魂、体与两翼,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于教育层面,则是专业精神、人文素养和职业态度的合力培育,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只有解好人才培养课题,才可能赢得未来发展。进入新时代,为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对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需求的变化,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相较学术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直接产业服务性和与区域、行业融合性更为突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须搞懂的根本问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就是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更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实现能力和思想相统一。而工匠精神正是应用型人才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引导其领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锤炼专注持续的职业品质,全方位提升职业素质,既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办学成果的重要保障,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路径,也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切实需要,[3]对迈向深度转型,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一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4]
行业资源是指某一行业运行中需要或衍生的各种资源要素,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为实物资源、财务资源,无形资源则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品牌资源等。与有形资源相比,无形资源在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战略实施中具有更突出的优势,其核心要素又以行业文化和优秀从业者为集聚。
大学生工匠精神作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载体,可将优秀从业者与行业文化、行业发展潜力完美统一。其内核中包含的各种价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和氛围存在于大学生价值观体系,表现出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优化功能。[5]这些功能推助行业不断释放发展动能,是大学生更好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不可或缺的精神引擎与桥梁。
学生时代筑牢的工匠精神可在行业资源中落地开花,助推行业发展壮大。以航天事业为例,一代代航天人为国求索、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为内核的工匠精神多从学生时期即养成显见,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工作岗位中的锤炼而传承发展,积淀为传统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三大”精神为代表的价值体系,其根植于心幻化于行,成为航天人在艰险条件与困难、瓶颈时期不辍前行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行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在价值层面相契合: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核心关照都是人,两者共同目标都是通过价值观塑造将人与行业的发展相统一,在个体职业与行业发展等维度高度契合。工匠精神可促进行业文化的传承、内化、执行与发展,二者共同作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是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主体,但从个体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耦合交互的角度考察,特别从当今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行业创新发展的战略资源角度考量,其培育无疑需要行业和高校的协同合作。行业作为工匠型人才成果的需求方与受用方,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考评方与条件环境,其与高校协同的深度、广度和科学度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行业有责任和义务携手应用型本科高校做好应用型人才及其工匠精神培育。
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需要引入行业资源,协同综合培育。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属背景行业的企业应建立共建人认知,从师资建设和实践载体等方面,为工匠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校企要建立和完善协同机制,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行业资源,创新培育路径,丰富和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把行业资源有效融入工匠型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也是确保高校工匠精神培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应用型本科高校按照学校特色、专业构成和就业方向,大多具有清晰的对口行业,其中原隶属行业后划转地方的高校,行业背景更为明显。如何有效将行业资源融入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实现工匠精神和技术技能双提升,取得教学和文化传承双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中国航天在60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航天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彩绽放,传承和发扬不仅是相关学校办学理念的支撑,更是民族希望和教育梦想的托举。航天类院校脱胎于行业办学的历史沿革和行业特征,也使其在联合航天院所企业资源做好工匠精神培育上具有代表性的做法。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华航”)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共建的院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单位、河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会长单位。该校始终坚持依托航天服务航天的育人理念,对行业资源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索。
课堂教学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结合“课程思政”将大学生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程是工匠精神施教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入学教育、过程教育和离校教育三个阶段,核心是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充实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教育资源。
入学教育主要是讲好入学第一课,华航在专业导航和校史校情的讲解上科学串联航天知识和航天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后期培育奠定共情和共利基础。过程教育强调专业课和人文通识课中航天要素的融入,并以校企合作授课有效补充校内教师知识体系的不足。如各专业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将本专业与航天业态关联讲解;《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入课业的航天行业适用案例;《军事理论》等公共课将航天发展历程贯穿各章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将航天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并设计开展学生课业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类课程则实行校内老师+企业老师的“双师”模式。2019年数据显示,华航42个本科专业共聘请257名企业专家为198门课程进行合作授课,所涉课程学生评教满意度均较高。离校教育一方面指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及开展环节的企业人员引入,另一方面指“学业标准”与“职业道德”双考核标准的设定。
课外实践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感知载体,关键是建立体系性联合培养机制,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将学者专家、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引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和实践考核各环节,充分使学生在“师傅”和“榜样”的感染下自觉将“工匠精神”纳入综合素质提升理念。具体实施过程可概括为“请进来”和“走出去”。
“请进来”一是指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授课。受时间、空间和学生体量所限,邀请行业内优秀专家、工匠到校授课指导是匠人融入人才培养最简捷的途径。实践证明,其表现于专业技术和职业价值观中的工匠精神,比实操技能更具影响力,进而产生“崇尚—效仿”效应。二是指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行业和创新创业类竞赛及项目运行。在竞赛和项目运行中培育工匠精神是“双创”时代的特征与要求,工匠精神与“双创”合格主体统一于精益求精、潜沉坚守和创新拼搏等价值理念。
“走出去”一是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该环节可依托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传授基础知识,企业导师进行应用指导,以小学期集中安排来保证企业导师与学生交流相处的充分程度。这有助于学生快速与行业对接,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认知。同时,在考核方法引入行业标准和市场标准,实现工匠精神在评价机制上的载体量化。二是指毕业设计环节引入企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相关企业,在企业实习中挖掘提炼毕业设计课题,并由企业导师全程介入指导,全面提升学生钻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与企业相适的优秀毕业设计还可直接转化为实际应用,真正实现“匠人匠为”。华航2019届毕业生校企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占比已达70%,部分学生直接被企业录用。三是指到行业代表性企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和校友回访,发挥品牌示范的工匠精神培育效能。如华航每年暑期均组织学生到贵阳、遵义、成都、西安、孝感等新老航天基地,结合历史背景开展航天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回访当地航天企业就职校友,以实地实景真人真情的感染力浸润价值引领。
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语境。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由感知到内化的过程,相关校园文化的持续浸润可助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自我塑造。[6]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要立足学校定位,以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统筹行业资源在内的软硬件条件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扎实丰富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气,滋养师生心灵,培育师生德行。
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包括教育理念的体系设计和实体环境的打造。如华航积极探索实施具有航天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坚持“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实施航天文化进校园“六个一”工程。大至集中打造了以航天博物馆、华航校史馆、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为主的“两馆一展”航天特色文化育人阵地和依托院士工作站的航天特色协同育人基地,小至每一盏火箭异型地灯的设计和497路、钱学森广场等道路广场的命名,无不彰显“航天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初心。
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举办主体的侧重不同,分为学校重点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其核心都是通过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体验实现工匠精神的认知、传播和教化,是工匠精神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华航立足航天特色,借力航天行业资源,每年常态化开展航天文化月、航天活动周、航天科普日、航天专家/英雄进“华航讲堂”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走进航天、亲近榜样中自觉接受引领、辐射,也带动了航天主题团日、航天主题班会等学生集体建设活动。同时,各类星弹船箭上天、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事件时点和东方红50周年等航天历史节点举办或参与航天系统内的征文、演讲比赛,也使学生们将工匠精神寓于民族精神、爱国情怀。而在学校倡导下,各学生社团亦成为航天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积极发挥作用:学生“朗星讲解团”负责航天场馆讲解,“华莺”广播站每日专题播报“航天快讯”,读者协会定期举办航天读书分享会,通过航天类书籍和航天人物传记的阅读分享砥砺精神。
综上,工匠精神培育是个人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需求。无论是从价值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行业都需要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共担使命,以其资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体系支撑,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共享人才培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