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枭雄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〇三队,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
通过在Ⅰ、Ⅳ号异常查证区开展了1:1万、1:2万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质简测、高精度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等工作,大致查明了查证区内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下面简要叙述如下。
Ⅰ、Ⅳ号异常查证位于雄关林场南部,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侵入岩主要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区域构造主要为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等[1]。
查证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K1by)及第四系全新统(Qh)。
白音高老组:出露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查证区的中部,为一套陆相酸性火山岩,局部夹中酸性火山岩,岩性主要为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该地层中金多金属背景值较高,对成矿十分有利;岩石蚀变较强烈,表现为硅化、黄铁矿化等。
流纹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斑晶(20%)+基质(80%)。斑晶主要为石英(10%),碱性长石(6%)和斜长石(4%)。其中,碱性长石主要为正长石,呈自形-半自形板柱状、柱状,粒径为0.1mm~0.5mm,大多数正长石表面不干净,普遍发育高岭土化蚀变作用,局部可见卡式双晶;石英呈他形粒状,最高干涉色为一级黄,粒径为0.01mm~0.5mm;斜长石呈板柱状,粒径约0.01mm~0.2mm,局部可见聚片双晶,含量较少,多发生绢云母化蚀变。基质主要由长石,石英的微晶组成,呈现隐晶-微晶粒状结构,部分为隐晶质。
英安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斑晶(20%)+基质(80%)。斑晶主要为斜长石(10%),碱性长石(7%)和石英(3%)。其中,斜长石呈半自形板柱状、柱状,粒径约0.2mm~0.5mm,部分可见聚片双晶,含量较少;碱性长石主要为正长石,呈半自形板柱状、柱状,粒径为0.1mm~0.5mm,可见卡式双晶,正长石表面不干净,普遍发生高岭土化蚀变;石英呈他形粒状,一级灰白干涉色,粒径为0.1mm~0.5mm。基质主要由长石,石英的微晶组成,呈现隐晶-微晶粒状结构,部分呈现隐晶质。
第四系全新统(Qh):分布在Ⅰ、Ⅳ号异常查证区中间部位,将Ⅰ、Ⅳ号异常查证区隔断,主要为低河漫滩堆积层亚粘土、砂、砾石。
查证区内出露的侵入岩较少,主要集中分布在Ⅰ号查证区西侧和Ⅳ号查证区的东南侧,岩性单一,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ηγJ3)。
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半自形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35%)+碱性长石(33%)+斜长石(25%)+黑云母(7%)。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为0.5mm~1.5mm,一级灰白干涉色;碱性长石主要为正长石,呈自形-半自形板柱状、柱状,粒径为0.2mm~1.5mm,正长石表明不干净,普遍发育有高岭土化;斜长石呈半自形板柱状、柱状,多数斜长石发生绢云母化蚀变作用,局部仍可见聚片双晶;黑云母呈片状,可见一组极完全解理,平行消光,单偏光镜下浅褐色-深褐色吸收性明显,粒度在0.2mm左右,含量少,部分黑云母发生绿泥石化蚀变作用。可见锆石、磷灰石、榍石等副矿物。
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ηγJ3),呈岩基状产出,与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地层覆盖接触。
区域上位于额尔古纳地块,跨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塔河过渡带、上黑龙江中断陷带与大兴安岭中断陷带(火山岩带)四个构造单元内。中生代以来,构造和岩浆活动最为强烈,以陆相火山岩为典型特征,以断裂构造和环状火山机构为主,断裂构造以北东和北西向居多。
查证区内主要受北西向、北东向构造控制,北西向断裂沿Ⅰ号查证区东部、Ⅳ号查证区西部沟谷穿过,北东向断裂沿Ⅰ号查证区西北部沟谷穿过。
1.4.1 物性特征
查证区内白音高老组地层火山岩和晚侏罗世二次花岗岩均为磁性差异不明显弱磁性岩石;电性表现幅频率差异不明显的弱值;岩石电阻率差异较大,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电阻率值明显高于白音高老组地层火山岩。
1.4.2 磁场特征
Ⅰ号查证区主要表现为正磁场,由北向南逐渐增强趋势,北部表现为负磁场;Ⅳ号查证区主要表现为平稳的负磁场,正磁场零星分布。
相对平静的磁场反映了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流纹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的磁场特征。剧烈跳跃的正磁异常反映了火山岩与侵入岩的接触带部位。
1.4.3 电场特征
查证区内视电阻率背景值较高,正常场大多在3000Ωm以下。低于2000Ωm的低阻凹陷带展布在59/136号点到126/107号点及59/111到74/113号点之间。低于3000Ωm的低阻凹陷带展布于150/136号点到167/129号点之间。
视幅频率场值背景较高,大部分为视幅频率2.5%以下正常场。视幅频率异常主要集中在Ⅰ号查证区西部与南部、Ⅳ号查证区中部。
推测视幅频率异常主要反映随岩浆侵入引起的金属硫化物含量变化情况。视电阻率异常主要反映后期岩浆活动情况。
Ⅰ、Ⅳ号查证区内,共1:1万圈定土壤组合异常10处,其中ⅠHt-3、ⅠHt-4、ⅠHt-6、ⅣHt-1、ⅣHt-2组合异常为重点异常,成矿元素主要以Au、Ag、Cu为主,次为Mo、Pb、As、Bi 、Sb、Sn、W、Zn。Au、Ag异常为全区单元素面积之首,具有较高的异常强度,浓度分带性明显,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各元素套合性较好,多数元素具有内带、中带。详叙如下:
1.5.1 ⅠHt-3号异常
该组合异常位于Ⅰ号查证区东部,近南北向面状展布,异常面积约0.25km2。该组合异常以Au为主,伴生As、Ag、W、Zn、Sb元素,异常东部未封闭,各元素套合较好,具有明显浓集中心,强度较大,异常梯度较大,其中Au元素具异常内带,As元素具异常中带,Au最高值63.5×10-9,As最高值32.4×10-6。
1.5.2 ⅠHt-4号异常
该组合异常位于Ⅰ号查证区南西部,呈条带状东西向展布,异常面积约0.3km2。
该组合异常以Mo、Au、As为主,伴生Bi、Ag、W、Zn、Cu元素,异常面积较大,强度较高,Mo、As元素套合程度较高,异常梯度明显,其中Mo、As、Au、Zn元素具异常中带,Mo最高值32.4×10-6、Au最高值11.2×10-9、As最高值46.2×10-6、Zn最高值 257.5×10-6。
1.5.3 ⅠHt-6号异常
该组合异常位于Ⅰ号查证区南部,呈不规则面状展布,异常面积约3.7km2。该组合异常以Au、Ag、Mo、Pb、As为主,伴生Bi、Sb、Sn、W、Zn、Cu元素,异常东南部未封闭,面积极大,强度极高,规模大,异常梯度明显。在查证区中部位置Au、Ag、Mo、W、As、Pb套合程度极高,近东西向展布,浓集中心明显;在工作区的东部位置Ag、Pb、Zn、Bi、W元素套合较好,呈条带状近北东向展布。
该组合异常中Au异常强度较高、规模较大,Au-8号异常面积0.35km2。平均值26×10-9,最高值465.8×10-9。Au-12号异常面积0.19km2。平均值10×10-9,最高值125.2×10-9。其它元素异常中,Ag、Pb元素具异常内带,Mo、As、W、Zn、Bi、Sb、Cu具异常中带,Ag最高值4.762×10-6、Pb最高值366.4×10-6、Mo最高值35.9×10-6、As最高值84.6×10-6、W最高值8.87×10-6、Zn最高值477×10-6、Bi最高值2.7×10-6、Sb最高值1.61×10-6、Cu最高值 45.9×10-6。
1.5.4 ⅣHt-2元素组合异常
该组合异常位于Ⅳ号查证区中部,近北西向面状展布,异常面积大约2.89km2。该组合异常以Au、Ag、Zn、Mo为主,伴生Pb、Cu、As、Sb、Bi、W等元素。各元素异常套合程度高,面积大,强度高,具有浓集中心。Au、Ag、Zn、Mo、 Cu、Pb、As元素具异常中带。其中Ag元素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具异常中带,极大值为2.83×10-6,Au极大值12.5×10-9;Zn极大值为376.7×10-6;Mo极大值为19.58×10-6。表明该异常具备寻找Au、Ag、Mo矿的潜力。
1.5.5 ⅣHt-1号异常
该组合异常位于Ⅳ号查证区北西部,呈面状北东向展布,面积约0.17km2。异常以Zn、Bi、Sn为主,伴生Ag、W元素,元素套合较好,各异常分带明显,浓集中心不明显,其中Bi元素具中带,最高值1.42×10-9。
圈定的10处组合异常与物探工作中圈定7处激电异常基本吻合,所处地质环境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与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地层接触带上,岩性主要为流纹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该区为Au高背景区。分布有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D2015HS-34、37、38号异常。D2015HS-34元素组合异常,位于东北部,异常面积为2.10km2,主要为Cu、Zn、Ag等。其中Cu、Ag异常面积较大,强度较高,具有中带,Cu极大值55.22×10-6,Ag极大值3.25×10-6。异常位于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地层与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接触带附近;D2015HS-37元素组合异常,位于中部,异常面积2.73km2,异常由Au、Ag、Sb、Cu、Zn、Hg六种元素组成,以Au、Ag为主,规模较大、强度较高。异常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异常Au、Ag、Cu、Zn、Hg异常套合较好,西侧异常元素套合一般。金元素具有内带,最高值17.7×10-9,平均值4.59×10-9,Ag异常具有中带;银最高值2.27×10-6。异常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火山碎屑岩,西侧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D2015HS-38元素组合异常,位于南部,异常面积3.47km2,异常由Au、Ag、As、Mo、Hg五种元素组成,以Au、Ag为主,规模较大、强度较高,异常套合较好。金元素具有内带,最高值10.8×10-9,平均值3.4×10-9,Ag异常具有中带;银最高值2.65×10-6。异常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火山碎屑岩,西侧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
通过1:1万土壤测量工作圈出元素组合异常10处,以Au、Ag、Mo、Zn为主,Pb、Cu、As次之。经筛选ⅠHt-3、ⅠHt-4、ⅠHt-6、ⅣHt-2号等4处异常规模较大,Au、Ag、Pb元素具内带,Mo、As、W、Zn、Bi、Sb、Cu元素具中带,浓集中心明显,元素套合较好。
区内以正磁异常为主,磁场强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强,在西南部有一处局部正磁异常,水平梯度较大,推测与隐伏岩体有关。在外围西侧分布有明显的正磁异常,整体上看区内局部异常属于区外正磁异常的一部分,异常位于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地层,与水系异常对应较好。其中对找矿较为有利的7处激电异常,与土壤测量元素组合异常基本吻合。
远景区内矿化蚀变现象普遍,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为寻找金多金属矿提供了间接的线索,该远景区找矿工作潜力较大,可做为进一步工作的找矿远景区。
通过本次工作,查明了远景区内的地质背景、物、化探特征及构造特征,共圈定17处异常,其中物探激电异常7处、化探异常10处,物、化探异常吻合较好。异常所处地质环境为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地层与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接触带附近。
依据查证区内地质构造、侵入岩与地层等控制成矿的地质因素,结合区内已知矿产的分布,物化探异常以及地质研究程度等情况,通过系统综合分析,圈定雄关林场南金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出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