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艺也
——试探电影片名的翻译美学策略

2020-12-19 11:38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译者美学受众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电影片名通常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却是对一部电影的高度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电影片名就是一部电影的广告,对电影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量外国电影引入国内的今天,如何做好电影片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众多译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等等,都成为电影界的经典翻译之作。一个好的译名犹如一件艺术精品,使观众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让观众回味无穷,也必定能给电影的传播起到良好的导视作用[1]。而不恰当的片名翻译则会直接影响票房,给影片的传播带来阻碍。目前,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片名的翻译,本文拟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并提出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及相应的美学策略,以期为将来电影片名的翻译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的作用

翻译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把翻译和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纵观中西翻译史,翻译与美学的联姻由来已久。早在古罗马时期,西方修辞学家和哲学家西塞罗 就提出反对以僵化的理念损害译文的自然美和气势美,认为译者必须工于辞章之美以及考虑读者的语言习惯,用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和听众。马丁路德则主张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德莱顿认为翻译是艺术,要求在保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使原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意大利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克罗齐从美的角度讨论翻译,认为文学翻译只能是艺术的再创作。这些论述都是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作用和创造性发挥的必要性。

如果说美学在西方译论史上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那么中国美学则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译论。1700年前,佛家论经书翻译就有了文质之争,后确立了质文统一的功能主义的审美价值观。很明显,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质之争正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文与质的命题在译学中的反映和借鉴[2]。可以说,求美一直是中国传统译论孜孜奋斗的目标。在近代翻译史上,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无不体现对译文美的追求,散发出在译文中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著名翻译家林语堂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因为是艺术,所以要把美作为翻译的一个标准[3]。文学翻译大师许渊冲更是把美放在了一个至高的地位,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以美为核心价值的“竞赛论”“创优论”“三美论”,甚至明确提出:“为了求美,不妨失真。”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作为翻译的审美主体,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同样,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肩负着双重任务,首先是对美的认识和鉴赏,然后再是对美的再现和创造。换言之,译者首先必须通过对审美客体(电影片名)进行语言分析,然后深入故事情节,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最终译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片名,促进电影的传播。

二、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和其他任何翻译一样,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同样需要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在翻译美学观的关照下,笔者认为翻译电影片名:首先,必须遵循艺术效果为先原则;其次,应该树立以目标受众为中心的原则;最后,是文化调适原则,译者应谨记作为文化传递使者的职责,对电影片名的英译进行文化调适,以达到被广大观众接受的目的。译者只有在遵循这几个基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译名既体现片名的艺术性,又能确保大众的可接受性,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效果。

(一)艺术效果为先原则

从本质上看,电影首先是一个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只有具备良好的艺术价值,才能获取很高的商业价值。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强调片名翻译的艺术性,要突出艺术效果为先的原则,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商业效应,而忽视原文本的文化信息和艺术效果。在过去港台大量的片名的翻译中,很多译名犯了媚俗之错,一味为了追求商业效应和吸引人眼球,背离原文本的信息和美学价值。如Made in America译为《精子也疯狂》等。从这些译名来看,虽然能够一时引起观众的新奇和注意,但终究不能被广大观众所鉴赏,更谈不上通过电影提升个人艺术品味和对艺术美的熏陶。在片名翻译过程中,一定要以传递信息和唤起美感为目的,在文字转移过程中应切实保留原作的信息价值和美学价值[4],以此来提升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通过电影本身的艺术效果来推动商业效应,提高票房。

(二)目标受众中心原则

电影是大众娱乐的方式之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众性和通俗性。与文学作品相比,电影是一种直观且形象的艺术形式,它的受众面很广,可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级白领、教师、公务员等,也可以是教育层次较低的人群。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必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对事物信息接受会有很大差异。只有当受众对所接受的信息产生共鸣时,影片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欣赏。若不对受众群体加以分析,不考虑大众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就不能起到一个良好的接受效果,直接影响票房。因此,作为具有广告功能的片名翻译,应该把“人”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偏好及需求,对文本的阅读期待和习惯等因素,在英译时做到内外有别,创造出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译名[5]。

(三)文化调适原则

一个优秀的电影片名不仅肩负着传递影片信息、商业推广的作用,还承担着文化交流的责任。著名翻译家Nida 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译者,作为文化传递的使者,首先要尽可能地保留片名本身具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气息,尤其是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很多西方文化已被国人广泛接受,译者不妨把它们直译过来,使中国文化多元化。比如:科幻片AVATOR直译为《阿凡达》现已广泛为大众所接受,大家也普遍接受了阿凡达的形象,与这部电影的其他译名如“异次无战神”“天神下凡”等相比,《阿凡达》显得简洁易记,亲切自然,人们也逐渐熟知了阿凡达作为天神化身的形象。但由于中英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这时译者应该从大局出发,考虑观众的文化差异性对太过异质的文化信息进行适当地调适,以飨观众。

三、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策略

在遵循艺术效果为先、目标受众为中心以及文化调适的原则基础之上,译者需采取多种美学策略来保留达到传播片名信息以及美的需求。电影片名往往以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为依据,语言具有煽动性,注重韵律和节奏,便于人们记忆和回味。因此,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译者应主要围绕故事情节美、人物美、韵律美等美学特征,既要传达片名信息,也要努力保留片名的美学价值,提升电影片名的艺术效果,笔者在总结大量片名翻译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种翻译美学策略:

(一)升华内容,展现情节美

情节美是吸引观众观看电影的最重要一环,每部电影都有一个故事情节。但电影片名往往言简意赅,很难直接展现电影的生动情节,突出情节的惊险和曲折。因此,译者进行片名翻译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深入剧情,把了解整个故事情节作为译好片名的前提条件,然后透过片名表象,译出整个故事的情节美来吸引观众,扣人心弦。切不可望文生义,直接照字面意思翻译,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The Third Man最初译名为《第三者》,一看到这个片名,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理所应当地理解为婚姻伦理片,深入了解剧情才会了解到这个第三个男人实际指的是在车祸事件中的第三个目击证人,我们不妨直接把它译为《第三个目击证人》为妥。因此,译者有责任深入电影本身,译出切合电影主题和内容的片名,译出韵味,以神形兼备为理想。我们可以对比以下几个电影片名的两种翻译带来的不同效果。

Flipped《翻转》 《怦然心动》

Suspicion 《怀疑》 《深闺疑云》

Triangle《三角》 《恐怖游轮》

Speed《速度》 《生死时速》

Inception《起初》 《盗梦空间》

以上电影的片名都是非常简洁的一个词,对比两个译名,我们可看出前面的译名是直译,而单纯的直译并不能完全反映电影的故事情节,观众不能通过片名直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刺激和曲折,相比之下,后面的译名效果更佳。Flipped是一部情感片,如果直译为《翻转》,未突出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不能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感官刺激和观赏欲望。事实上,这是一部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的青春爱情片,讲述了男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追求梦想、爱情的故事。根据故事情节翻译成的片名《怦然心动》,着实让观众心动不已,有了看电影的冲动。同样后几个片名也是译者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把情节和片名紧密联系起来,使用“疑云”“恐怖”“生死”等刺激性词语,让受众直接体会故事的悬疑及惊险,由此达到片名翻译的导视功能。

(二)代偿式转换,凸显人物美

人物塑造是一部电影的核心要素,所有的编剧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很多电影都直接以电影的主人公命名,比如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Jane Eyre(《简爱》)等。此类作品是由名著翻拍成电影,作品本身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广泛为国人所接受,我们通常直接按照原来书名来翻译,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译者无须费尽心思做更多的更改。但是有的电影作品如果是以人物命名,可能并不为国人所接受,直接翻译很难引起中国受众的共鸣。在此类电影中,译者可综合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适当采用一定的策略,进行代偿性转换,或把很西化的外国人名和中国人名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凸显片中主角的形象,让受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提升观众的观看欲望。

请看以下几个成功译例:

Forrest Gump《阿甘正传》

Leon/Professional《这个杀手不太冷》

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

My Fairy lady《窈窕淑女》

Home Alone《小鬼当家》

The Lifeof Emile Zola《左拉传》

第一个译例是非常经典的欧美励志片《阿甘正传》,电影围绕主人公Forrest Gump 一生进行展开,Forrest Gump 虽然智商低下,但是凭着自己一种积极的心态赢得了人生的成功和赞誉。片名通过移花接木,仿照阿Q正传译为阿甘正传,很容易引起国内观众的共鸣。通过其他几个译例我们也可看出,通过译者的理解和加工,抓住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发挥译语的优势,使译名突出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巧用四字格和叠词,译出音律美

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电影片名同样很重视音律美,常用头韵和押韵来达到朗朗上口和易读易记的效果。比如: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和野兽》)、Limelight(《舞台生涯》)等。汉语虽然是表意文字,但是汉语具有四声,抑扬顿挫,使语音急缓张弛,升降抑扬,极具音乐感。译者在进行片名翻译时,同样可以发挥译语优势,巧用四字格或叠词,达到节奏鲜明和音律美的目的,使人过目不忘,片名深入人心。

请看以下译例:

Picture Perfect《完美照片》

Rock and Rule《万世魔星》

City under Siege《兵临城下》

Fight North and South《南征北战》

Mission Impossible《碟中谍》

Outland《天外天》

Charade《谜中谜》

The Sting《骗中骗》

从以上前四个译例我们可以看出,译者都是采取了四字格来翻译片名,四字格具有匀称美,音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美感强烈,富有表现力,作为电影标题很合适。后三个标题,采取叠字的方式,使标题显得简洁,铿锵动听。以上译例借助汉语的音美特点,使受众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四)标新立异,力求幽默美

幽默感是西方人崇尚的一种品质。生活中的小幽默往往能够化解焦虑,放松心情。而观看电影是普通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人们期待通过观看电影得以放松,因此,各类喜剧电影往往能得到很高的票房。在片名翻译中如何有效地突出抓住笑点,突显幽默美,使片名能够让观众忍俊不禁、开怀大笑是译者在翻译喜剧类电影片名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对比以下几个译例:

Sister Act《修女行动》 《修女也疯狂》

Mrs Doubt Fire《道菲儿太太》 《肥妈先生》

The Mask《面具》 《变相怪杰》

Escape《逃脱》 《金蝉脱壳》

Despicable me《卑鄙的我》 《神偷奶爸》

对比以上片名的两种译名,前一种译名完全忠实于原文,步步亦趋,没有新意,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错误,但不能给观众带来新意和喜感,而后一种译名稍做修饰,或诙谐,或俏皮,给观众带来一种幽默感和喜感。以上译例表明通过译者的变通,运用译语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能够使译名标新立异,诙谐幽默,充满喜剧感,从而大大提高观众观看的热情,并开怀大笑。

(五)文化适应,彰显文化美

文化适应是指改变或调整源语文化素的意象乃至含义以使之适存于译语文化的一种文化翻译策略。文化适应策略可通过文化美化得以实现,文化美化是根据译语文化的审美需要而对源语文化素进行美化的一种文化适应方式[6]。众所周知,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审美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各不相同,比如电影Dragon Heart在中国的译名为《魔龙传奇》,就是考虑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具有很浓烈的民族色彩,相比而言,在西方文化中龙象征着残忍、可怕。因此,译者不能简单地译为龙的心,而是要充分考虑中国受众的接受程度和认可度,遵守艺术效果为先,受众为中心的翻译原则,在译名合理地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以满足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请看以下几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译例:

Pocahontas《风中奇缘》

Face off《夺面双雄》

Pretty Women《风月俏佳人》

The Wedding Night《洞房花烛夜》

Love with My Father《天伦之乐》

Batman《蝙蝠侠》

从以上几个译例看,这些译名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浓烈的中国文化风,突显中国文化词汇美,“缘”“双雄”“俏”“洞房”“侠”等都属于典型的中国文化词汇,这样的词汇容易引起中国受众的共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从而促使他们去欣赏跌宕起伏且错综复杂的电影故事。

结语

总之,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不容小觑,译者就像一个艺术家,电影片名就是译者的审美客体,译者要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在源语和目的语的转换中突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也不完全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原则,应以美学为导向,以受众为中心,考虑受众的审美情趣和立场,深入剖析电影的主题、情节、人物、风格等,译出具有商业和艺术价值的片名,推动欧美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及文化交流的需要。

猜你喜欢
译者美学受众
盘中的意式美学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婆的美学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纯白美学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