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斐,董凤林,郑 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江苏 苏州 215006)
乳腺脓肿是乳腺炎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哺乳期妇女,文献报道4%~10%的哺乳期妇女会发生乳腺脓肿[1],主要原因是乳汁淤积促进细菌生长。乳腺脓肿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切开引流,其创伤大,切口愈合时间较长。随着超声技术进步,目前经皮穿刺引流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乳腺脓肿的治疗,尤其是对于脓腔直径大于30 mm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置管引流,可促进坏死组织排出,该术治愈率高,切口瘢痕形成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综合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术[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中心行置管引流术的52 例乳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该技术的临床价值。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中心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52 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乳房局部红肿、压痛等症状,临床表现和超声检查均符合乳腺脓肿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2)术前超声检查示脓肿直径大于30 mm。排除标准:(1)感染性休克患者;(2)合并乳腺癌的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百胜MyLab ClassC和迈瑞Resona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超声探头型号分别为:LA523、L14-5W。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常规超声明确脓肿的位置及脓腔的数量、范围、深度等,局部浸润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将6-8 F的猪尾巴导管置入脓腔内,抽出脓液送检后,经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至抽出液清亮,固定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器。术后每2~3 d复查超声,当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自引流管无液体流出,超声未探及明显液性暗区时,拔除引流管。术后可口服阿莫西林或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过敏者应用克林霉素等,待药敏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是否调整用药。
1.3 观察指标 统计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治愈、有效、无效3个等级[3]评估治疗效果。治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好转,脓腔彻底引流,乳房外形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明显好转,脓液基本消除,乳房外形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好转,脓腔未缩小甚至增大。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患者年龄22~35 岁,平均(28.12±3.08)岁,44 例(84.62%)患者处于哺乳期,43 例(82.69%)患者为单发的脓肿,9 例(17.31%)患者有2~3 个脓腔,双侧乳腺脓肿2 例(3.85%)。一共63 个脓肿,脓腔最大径为36~78 mm,平均(52.43±10.86)mm。
2.2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引导成功置入引流管,引流管留置时间为6~25 d,平均(10.33±3.75)d,1 例患者在引流第10天发生脱管,行切开引流后治愈。所有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49 例(94.23%)患者置管引流后疗效评估为治愈,2 例(3.85%)患者疗效评估为有效。随访至2020年1月,有3 例患者复发,再次置管引流后治愈。
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较为常见的乳腺疾病,急性乳腺炎若处理不当,5%~11%的患者在2~3 d后形成乳腺脓肿[2]。传统的乳腺脓肿治疗方式是切开引流,为保证引流彻底,大部分引流切口较深,这可能会造成局部乳腺组织破坏,导致乳瘘等并发症,而且切口不易愈合,需经常换药。乳房神经末梢比较丰富,频繁更换引流条常伴有剧烈疼痛,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另外,切口愈合后大部分手术疤痕较长,疤痕牵拉影响乳房外观,严重者导致乳房变形[4]。
目前超声引导穿刺引流技术发展迅猛,其创伤小、见效快的特点,使得其成为治疗乳腺脓肿的首选治疗方式。本研究中患者乳腺脓肿直径均大于30 mm,Ulitzsch等[5]认为直径大于30 mm的脓肿,相比于单纯穿刺抽吸,采用置管引流术更为合适。另外,文献报道乳腺脓肿行单纯穿刺抽吸治疗的临床治愈率低于90%[6]。综上原因,本研究中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本研究评估了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有效率达98.08%(51/52),治愈率达94.23%(49/52),而文献报道[7]乳腺脓肿切开引流的治愈率为90%。另外,经皮穿刺引流无需频繁换药,减轻患者负担,愈合瘢痕小,不会造成乳房变形。因此,与传统切开引流术相比,穿刺置管引流术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治疗乳腺脓肿的首选方式。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少,易受偏倚影响,未来仍需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