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传姣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委员会党校)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的历史和今天,与党的事业休戚相关,与新中国创建发展血脉相连。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10.5万官兵,响应党中央号召,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6年来,兵团忠实履行党中央赋予的维稳戍边职责,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兵团精神,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兵团精神作为兵团人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孜孜不倦地指引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在亘古荒原上战天斗地,奋力拼搏,为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和兵团时明确指出:“兵团要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要真正发挥兵团作为先进文化示范区的功能,需要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兵团文化特有的品质和内涵。”作为兵团文化的核心内容,兵团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人民军队精神,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三股势力”长期斗争中逐步积淀形成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和兵团工作,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指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总目标,强调兵团是实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新时代党中央对兵团的新定位、新要求,需要兵团人站在战略高度发挥兵团精神在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的特殊作用。
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兵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人忠诚履行并实践什么是热爱祖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兵团人从扎根新疆这片土地后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用双手将戈壁变良田,荒漠变绿洲,在创造丰硕的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将亘古荒原建成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世界银行前来考察的官员就曾感叹道:“由退役军人组建的绿色开发部队,是中国的一个创举,创造的是一个辉煌。它的出现,为世界性的开发事业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185团的守边人马军武为践行那一句“我会永远对党忠诚、为祖国奉献”的诺言,坚守在中哈界河边的哨所32年。正是对兵团、对祖国的热爱才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作为中国精神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儿女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兵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改变新疆落后面貌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西方探险家来到新疆曾惊呼,“除了上帝,谁都无法在这里生存!”然而兵团人却在却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铸剑为犁的壮阔进军。在兵团军垦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老军垦的棉大衣,上面的补丁共计146块,已看不出原来的基本色。一位来自香港的女游客参观到这里时,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她说,万万想不到,兵团人当年正是穿着这样的大衣与严冬搏斗,与自然抗衡,与生存较量。正是这种强大精神的支撑下兵团实现了戈壁滩上建花园和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梦想。
兵团精神为兵团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兵团精神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阻碍。进入新时代,兵团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但兵团精神的影响力有减弱趋势。
兵二代和兵三代是兵团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兵团发展壮大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对兵团创业史和兵团文化非常了解。大多数兵二代和兵三代对兵团的感情很深刻,作为特殊群体中的一员,对身为兵团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在兵团精神的影响和鼓舞下事业有成,成就辉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并一直生活工作在兵团,为兵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有少数兵团年轻人对兵团感情较淡薄,对兵团精神知之甚少,缺乏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认为兵团在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与地方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更偏向于到地方上或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工作和生活。
人口聚集是兵团发展壮大、发挥维稳戍边作用的重大举措。为集聚人口,优化人口资源,国家、兵团层面出台了《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等大量相关政策吸引大批青年农民来疆工作,同时也从内地大力招录愿意在兵团安家就业的人员来疆,为实现新疆长治久安总目标和兵团深化改革以及向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聚集人口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尤其是流动务工人员和团场新进职工,本着以谋生营利为目的,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掌握的劳动技能较少,所从事的工作繁重劳累,而获得的收入却相对较少,勉强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没有闲暇时间和多余财力去享受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对兵团文化了解甚少,对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也不够了解,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践行。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方略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兵团也在不断调整策略,拓宽视野,积极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思想丰富发展自己。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意识。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积极向我国输入和宣传其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鼓吹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加强文化渗透,尤其像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它们渗透的重点地区,对兵团精神的继承弘扬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新时代兵团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落实党中央关于兵团深化改革和向南发展决策部署,肩负着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艰巨任务,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兵团人如何在深刻理解兵团精神、践行兵团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继续传承和发展兵团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什么是家风?《辞海》中的定义是:家风,犹门风,指一家的传统作风、风尚。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态度和做事方法。老一辈兵团人扎根兵团、建设兵团,历经千辛万苦实现了兵团的发展壮大和蓬勃发展,兵团精神正是在他们的艰苦奋斗中孕育而生,最终形成与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和延安征精神具有同等精神动力作用的红色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无数兵团人。老一辈兵团人要将这种精神在子孙后人中通过言传身教大力宣传,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将兵团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诚地热爱兵团,最终奉献兵团,为兵团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加强对兵团新进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宽收入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在经济收入稳定且能够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从精神层面上提升兵团新进人口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兵团社区团场连队要定期对这类人员进行兵团文化宣传和兵团精神教育,可以邀请党校教师或亲身经历、熟悉兵团精神的老军垦人进行宣讲;用新时代兵团先进典型人物和劳动模范引导和激励他们热爱兵团、奉献兵团。比如像兵团第五师84团的王平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和影响着每一位兵团人。从打工妹到农牧业能手,从普通群众到十九大党代表,31年来,王平坚持不懈地拼搏努力,以共产党员的担当和情怀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并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2012年王平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被评为“全国种养渔业先进个人”;2017年被推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用这种身边的先进典型去引领和规范兵团职工群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时代如何继续保持兵团精神在兵团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是当前继承和发展兵团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继承和发展兵团精神,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团场连队职工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去适应兵团职工群众思想认识的多元化的特点,大力宣传兵团精神;不断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推动兵团精神的与时俱进。用兵团精神团结凝聚各族群众,用先进思想占领思想阵地,从而增强兵团职工群众的组织力和凝聚力。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开拓进取不竭动力的源泉,新时代要不断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增强兵团精神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推动兵团各项事业全面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