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解读

2020-12-19 07:22代小兵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学

代小兵

(辽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有效的言语交际能力,能动的语言学习能力,综合且较高的跨文化修养,以及校园内外交往中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为此,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丰富策略和方法,促进资源建设,探索相关教学机制,着眼语言教学新思路,探寻教学实践新举措。将交际教学法引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丰富教学手段、健全教学环节、拓展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辅以灵活多样化的考试评测手段,不断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与研究目标。

一、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溯源

交际教学法是目前英语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理论范畴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教学内容涵盖教学大纲的确定、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实施,考试与评估体系的确立等方面。

(一)海姆斯(Dell Hymes)的语言交际能力理论

“交际能力”是美国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的重要交际法理论学说,于20 世纪70年代初首次提出。在这之前,西方主流语言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结构主义,重形式,轻内涵,强调结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海姆斯的理论将其改观,为语言学教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他认为,语言学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的不是“完全相同的言语集团”,不是“理想的说者-听者”,而是具有不同语言能力的人,存在于纷繁复杂的言语集团[1]。语言环境不同,语言变体相异,使用能力有别。这种差别,正是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语言能力的获得,包含了社会需求因素,交流动机因素,以及语言使用者的个体社会经验等多方面因素。英语教学过程,应该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言语交际的培养与应用过程。

首先,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获得是基础,言之有物,方可言时无误。其次,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彼时的语言环境是语言运用的制约因素。最后,交际双方根据不断变化的语言需求,做出适当的改变与调整,从而达到预期的言语交际目的。可以说,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为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所强调的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使用能力至今仍是英语教学理论的航标灯。

(二)卡纳尔和斯温(Canale and Swain)的交际能力理论

在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提出之后的十年间,加拿大的卡纳尔和斯温将该理论进一步补充,其观点隶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对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进行更具体的解释和指导。拓展之后的交际能力学说,完善为四个方面[2]:语法能力(指语言的基本规则和知识的获取)、社会语言能力(指反应在不同社会语言环境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语篇能力(指衔接语法和语义,统筹安排与运用不同书面体裁篇章的能力)和策略能力(指交际实践中进入话题、维系话题、转换话题、结束话题等技能,以及用诸如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辅助言语表达的能力等)。这个框架成为指导后续学者们的理论基础。

(三)巴克曼与交际语言能力理论

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巴克曼(Bachman)将前人的理论继续加以发展和完善。他将交际语言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策略能力(运用语言知识的心理应对能力及其转化而成的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包括评估、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实施等步骤)和心理生理机制(运用语言过程中所产生的听与看/读的接收技能和说与写的产出技能)。巴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理论自成体系,对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考试设计与考核方法等相关语言测试流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指导作用

交际方法不等于交际教学,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完善的英语教学体系。这个过程包括英语教学技巧的有效运用、教学步骤的层层深入、教学活动的灵活展开等具体实施活动。将该教学法引入到不同形式的英语课堂,具有其鲜明的指导意义。

(一)交际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纵观外语教学发展研究历程,有三个语言分支学科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大,它们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这三个语言流派分别有各自的研究范畴与理论基础,但都脱离不开语言研究的共性,文化准则、社会规范和特定情境决定了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与接受,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较多学生已经获得一定的,甚至较强的语法能力,他们欠缺的恰恰是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境应变能力,以及这几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交际教学法,不仅要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那些从前看似枯燥的遣词造句、连句成文、篇章语境等语言交际中需要遵守的适用性规则才会慢慢成为二语习得者(学生)的一种内在因素,从而完成从“获得语言能力”向“展现交际能力”的过渡或转换。

(二)交际式英语教学的思想原则

交际式英语教学中,教师具有多重身份,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评估者、学习资源的分享者、同时也是平等于学生的共同学习者,因此,教师的表现决定了课堂的成败。教师要加大课前备课量,加强自身在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语言能力,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交际式英语教学,要做到环境真实化、内容实用化、场景常态化。学生要做的就是用语言为媒介实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不要过分关注用词是否完全准确,句子结构是否表达无误。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在参与交际的双方预设信息空白(information gap)[3],也就是双方都不知晓对方的交流信息,使言语交流活动更贴近生活。教学活动可以参照以下原则:1.保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以教师为课堂活动中心。2.教学应体现以任务为中心,而非以练习为中心。3.保证学生的参与时间。4.教材与素材要符合交际教学的适用深度和广度,有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技能。5.交际活动练习不设立唯一答案,鼓励多元化课堂参与表现。

(三)交际式英语教学的典型活动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不同对象在不同的场合用语言进行得体的交际[4]。扮演角色(role play)、模拟活动(simulation)和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是目前较为符合交际教学特点,有利于交际效果实现的主要教学手段和典型课堂活动。场景要和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活动息息相关,比如,问路,就餐,求职,出行,购物,咨询,电影片段情景再现等。学生按照角色提示卡片上的要求进行人物身份表演,包括词汇选择,语音语调处理,社会与文化特征等的展示。这种展示有简单的一问一答,也有集体场景模拟,信息量更多,内容更丰富。交际式教学活动可以随机开展,如问答、复述故事,也可以前期阅读,积累资料,准备要点进行话题辩论和多人讨论会。将抽象概念、逻辑思维和语言运用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借助音频视频等声音影像手段,帮助学生创建交际情境,营造交际氛围,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情景接龙,开启场景再现模式,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完成听与说的实际演练,做到说有所依,学有所用。

三、交际式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误区与问题分析

交际式大学英语教学,交际是核心,教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教学的因素各具分工,难免厚此薄彼,问题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

(一)学生层面

交际教学法强调“任务为导向,学生为中心”[5]。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在知识结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驾驭能力上的差别,使得交际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该有的主体性优势大大受限,很多学生不会说,不敢说,怕犯错,不配合,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无法激发整体适应度和交流积极性。这样的尴尬现状,令多数情况下,教学活动重新回到传统教学模式。

(二)教师层面

有些老师侧重提高教学环节中的口语能力,轻视文法、句法、文化等的基础知识的传授。这种将口语能力等同于交际能力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些老师对于交际教学法的理解浅尝辄止,把它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课堂互动方式。有些老师语言控制过多,对学生的纠错过多,没有领悟到交际式教学法宏观引导体系的作用,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英语交流和交际的习惯。

(三)管理层面

语言学习的关键,首先在于一个“说”字。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数设置多在30-40 人/班,而大学公共英语的人数设置多达60 人/班,甚至更多。这样大的班型无法保障每一位学生的个体课堂活动时间,教师无法对课堂进行有效掌控。只有学习,没有模仿的语言习得,让交际式教学目标流于表面化。大学英语,作为大学体系中的公共学科,课程设置单一,讲读是主要形式,听力仅占到英语课程总安排的1/4。不设置口语课、外教课,没有专门的写作课程安排,这种宏观政策的不重视,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学习时间上的缺失,练习强度更是无从谈起。材施教的思想理念得不到贯彻,阻碍了交际式英语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推进。

四、结 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交际教学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改革方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6]。与其说交际式教学法是一种纵横多年而魅力不减的英语教学方法,倒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经过不断的自身发展、修正与完善,结合顺应时代特点的课堂教学实践,打破固有模式,将大学英语教学引向灵活、实用、创新的良性轨道,切实提升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以期实现语言教学的最佳交际目的。

猜你喜欢
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两块磁的交际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