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丹阳 (南阳师范学院)
社会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多,最终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岁月长河中一定程度上被逐渐忽略,其中包含的工匠精神更是当今社会的学生较少具备的思想内涵。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是对广大教育者提出的新挑战。对此,教育者应该在思政工作和课程建设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赋予自身的真正内涵,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激励学生做时代的开拓者,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随着制造行业不断发展,“工匠精神”成为建造行业一种动力和精神传承,作为系统化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职业的多个方面。高校中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一定是才德兼备的优秀人员。为了实现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需要这种“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作用下,促使大众追求完美,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将精神弘扬下去。基于这种精神,教育工作也会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应用在教学中是提升教学质量非常好的传承方式,对于教学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的建设意义深远。
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两相结合,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树立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的工作,也可以在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通过推广课程,拓展宣传规模,优化推广策略,为高校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工匠精神下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增强。专注点更加倾向于教师专注授课,学生对于学习专注力的提升。现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普遍存在滞后性,无法适应现代化时代发展,更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相对应的进行优化和调整。“工匠精神”将会引导教师更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同时将本职工作做好,不断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在教师的高质量教学工作下,学生受到教师认真的工作精神鼓舞,并向教师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这种良好的互动氛围,会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品牌建设工作的核心在于完善现有教育资源,对此教师对于思政教育工作专注更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品牌工作建设。另外,高校针对思政教育品牌的打造,要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设计,着重从课程内容和品牌宣传这两方面进行规划。
思政教育工作应该跟随时代发展趋势,不断进步和完善。同时思政课程品牌建设应该赋予现代化的一些特性,使其具有创新性,根据时代、市场等变化及时做出改变,创新课程内容和宣传渠道等,打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效果。“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就是围绕创新精神而谈,在创新精神的带领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及打造品牌建设这两方面都应该适当体现出创新,在实践中为高校谋得创新性的发展。
精细化是工匠精神众多特点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内涵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有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将其应用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建设效果。在思政教育课程品牌建设的过程中,精细化特点将使建设流程不断细化,实现人力、物力之间的合理分配,提升品牌建设工作的实际效果。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品牌建设前要明确建设方向和服务群体,只有服务对象确定下来,才能更精准的定位,做好充足的资源准备,设计相应的思政课程品牌。把“工匠精神”纳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帮助学生培养刻苦钻研,认真拼搏的精神,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发展成技术型人才十分有利,助力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教育,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差异进行创新思考,实现多样化的培养方式,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专业化的高校人才。同时,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借由企业的实力,构建实习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双方培养优秀的人才;另外,高校应该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以就业质量为最终目的,在学生课程活动中增加实习项目,充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用理论,做到两者相结合。
思政课程内容优化和完善,能使受众更加了解其独特的价值魅力,通过课程的内容感受到高校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的魅力。针对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建设,应该集合校内师资力量组建专门的项目讨论组,根据高校现阶段发展情况,和学生对于课程需求内容进行创新,打造更生动的授课环节,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水平,为高校打造良好的口碑,提升课程建设的竞争力。思政课程内容不仅是要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后续的营销和发展才是重点。对于高校来说,这件事产生的意义是相同的,高校开创思政教育课程并不是开发以后就放在那里,也需要优秀的人员为课程做营销,开创品牌建设工作,帮助高校营造良好的形象以及课程形象。在思政课程内容上,加入一些图片、视频等,能给受众带来更加生动直观感受。
有效的品牌营销设计能够起到带动群体的效果,增强活动中的互动性。在互动过程中,促使课程得到有效传播。高校思政教育品牌传播工作,需要逐级进行,按照先近后远的顺序,先从校园内的学生和教师群体中进行传播。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思政教育开展大型表演活动和演讲活动等,通过活动促使学生、教师群体提升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通过互动,增强口碑,并且形成传播链。活动设计上,高校不仅可以采用线下活动,增加受众者的互动,还可以使用线上活动的方式,增添新鲜感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带动校内群体,使课程在群体中传播得更加广泛。还可以双管齐下,同时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利用线上提前做好线下活动的宣传工作,将活动中的一些看点,当作文化教育的目的,制造意想不到的惊喜,会得到不一样的联动效果[1]。
1.网页传播
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宣传网站、论坛、贴吧等。在上面可以了解到学校的有关信息。为此,普通高校也可以积极地推广网页传播,利用网络为学校的思政课程搭建平台。为想了解的人士提供相关的课程信息,增强受众对高校思政课程品牌的认可和喜爱。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可以将更有效的课程资源展示在网页上,供来访者对于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被课程所吸引。高校还可以和线上第三方平台合作,将课程上传到相关平台上,作为该平台的专属课程,借助平台的力量实现高校思政课程品牌建设工作。
2.公众号平台
目前,国内知名大学都拥有专属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其他高校想要进行思政课程品牌宣传也应该从专属平台入手,创设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平台,在平台内积极推广品牌营销活动,借助平台实现课程推广、策划等工作。公众号本身功能特别多,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在每日推送中,将品牌课程通过消息和视频等方式传递给受众者,并逐步打响高校品牌课程的知名度,获得大众的认可。公众号平台观看思政课程,要事先注意课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高校可以根据思政课程知识将视频做成微课的形式,提升受众观看效果,将思政课程内容做一个整合,细化受众者的时间,提升高校思政课程品牌建设水平[2]。
3.高校内部宣传
根据调查显示,思政课程的主要授课目标群体是高校的大学生。对此在开拓高校品牌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高校内部的工作开展,通过拓宽宣传渠道,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到工匠精神,并基于精神文化下进行思政课程教育。在拓展渠道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类,不同学习等级的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需求程度大不相同,并且符合其学习过程中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课程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内容研究更深入;对于其他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针对兴趣方面进行启发,在课程内容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大力宣传,通过讲座、广播等方式推广品牌课程,满足学生对于思政课程教育的不同需求。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将其作为教育工具与思政课程有效衔接,对于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积极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政工作品牌建设时,不断融合、迎合工匠精神的需求,在建设品牌时,不断为这个过程赋予创新性,提升品牌建设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