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艳荣 (清东陵文物管理处)
文化与旅游到底如何融合发展一直以来是旅游行业从事者多年的思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魅力的,没有旅游这一载体,再优秀的文化也无法传播。只有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共同利益。作为旅游行业经营者要想搞好旅游,就要抓住文化,抓住了文化才能抓住核心价值,才能抓住旅游市场,才能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羸。
清东陵于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水文化。上风上水万年吉地是14岁的少年天子顺治帝亲自选中,清东陵的风水是尽善尽美的,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的完美结合;二是建筑文化。清东陵的建筑,在中国古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有最长的神道,最具特色的五音桥。
多年来,清东陵景区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块金字招牌,激发内在活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编制《清东陵游客服务中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打造清东陵西游客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奠定基础;二是全面加入旅游文化内涵,提高职工文化素养。统一着穿清文化元素的服装,导游词中加入传播清东陵文化典故;三是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在乾隆皇帝的裕陵推出“震撼的遗珍”珍宝文化展;在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推出“百年沧桑”图片文化展;在顺治皇帝的孝陵推出祭祀大典文化表演;在康熙大帝的景陵推出清文化廉政展。另外,举办万人徒步大会、万众祈福盛典、皇家踏青节、“东方神鹿王军霞长跑清东陵”等系列活动,打响了清东陵文化品牌;四是深度开展清文化研学游,聘请满蒙语言老师为着穿清八旗子弟服装的小王子和小格格们授课,传播了满蒙文化。
(1)缺乏系统、全面、高水平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个专业性强的发展规划是一个景区发展的方向标,是纲领和蓝图。清东陵要想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须制定独具匠心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中在加入清东陵历史文化元素的同时,还要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突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5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清东陵的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2)缺乏旅游文化产品包装。清东陵的文化旅游产品只有百余种,而且文化旅游创意元素少,旅游文化品牌的竞争力也不强,据不完全统计售出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只有几千件,严重影响了清东陵景区的旅游创收。所以要想发产旅游文化产业,就必须对旅游文化产品进行深加工,深度挖掘清东陵的文化底蕴,进行系统的包装,从风水文化、历史文化和丧葬文化中汲取足够养分,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代表性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工艺品等。
(3)缺乏旅游文化专业性人才。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专业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但是从清东陵景区的实际情况看,大学本科的学历只有9人,专科19人,专科以下359人。旅游专业技术职称也只有7人。由此可知,清东陵景区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此外,导游人员的文化综合水平不高,景区的服务人员文化素质偏低。部分导游人员在介绍景点时,对景点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讲解词简单生硬,景区的服务人员对清东陵旅游文化知识一知半解。严重影响了清东陵的景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清东陵文化产业的发展。
(1)制定全面、系统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备的发展规划是远大目标,是行动纲领。清东陵文化与旅游要做到融合发展,求得最大公约数,就要制定长远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突出每座陵寝的特色,做到“一陵一品”。比如,在孝陵突出“孝道文化”,在裕陵突出“石雕文化”,在慈禧陵突出“建筑文化”。二是注重人文与自然和谐融合、传承清代民族民俗文化。比如具有清代特色服饰、满蒙文字和语言等。三是加大清东陵周边古村镇旅游文化建设,充分展现古村镇文化底蕴。比如守陵人后代居住的裕大圈、裕小圈及清朝官兵居住的官房村。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掘清东陵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促进清东陵旅游与文化高度融合;(2)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文化内涵。大力研发旅游产品,将清东陵土特产品、艺术作品等转化为旅游文化产业创收产品,积极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特别像蟠龙工艺银制品的加工、清朝纺织,清东陵糕点、板栗、蟠桃、核桃等产品的研发,促进清东陵旅游文化产品迅速成长,实现清东陵旅游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双赢;(3)加大对职工培训,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加强职工培训教育已刻不容缓,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文化水平已成为当前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不仅要加大管理者的培训教育工作,更要加强对清东陵景区讲解员、观光车驾驶员和景区保洁员、安保员等一线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使所有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将清东陵历史文化传播给每位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