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敖云 (新疆巴音郭楞电视台)
从《南京零距离》开始,电视民生新闻有过辉煌的黄金时代。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开始衰退,原因何在?又该怎样进行创新传播提升?又该注意什么?这是本文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2002年1月1日,一个叫《南京零距离》的栏目在当时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开播,这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主要内容由社会新闻、生活资讯、孟非读报、观众热线、现场调查等构成。该栏目一经推出,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由该栏目主创人员提出的“民生新闻”理念在业内同行及观众心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自此,民生新闻的热潮席卷各大媒体。各大省市电视台都竞相推出民生新闻类的新闻节目,并连连创下收视率新高。民生新闻是以报道民生内容为主的新闻形式,作为传统新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其在反映民生问题、解决民生诉求、提供决策支持以及吸引受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从目前来看,黄金期过后,全国整个民生新闻类栏目的收视率都面临下滑的趋势。根据CSM媒介研究统计的2019年上半年电视收视市场总体发展显示,上半年电视收视总量持续下滑。尤其对于主打民生新闻的地方台来说,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省市级地面频道均呈现出提升乏力,从29个省网省级地面频道近两年数据的对比情况来看,晚间时段期整体份额从27.2%下滑至25.7%,23个省份呈现下跌,下降范围较去年进一步扩大。相比省级地面频道,城市台面临的压力更大,在112个城市调查网中,市级频道晚间整体份额从12.3%下滑至11.4%,其中只有46个城市台份额值出现增长,其余城市呈现不同程度下跌。
首先,民生新闻随着介入媒体的增多,同质化现象严重。民生新闻是地方台的“立台重器”,但由于民生新闻栏目众多,而地方新闻资源有限,所以会出现多家媒体争抢同一新闻题材的情况发生,新闻题材的重复使用,电视台的大量节目资源内容重复;其次,民生新闻有低俗化趋势出现。民生新闻虽然是“最贴近”地气的新闻业态,但也有引领社会舆论风气的责任功能。可是,在追逐市场份额和收视率的道路中,许多民生新闻逐渐在“血腥、暴力、色情”等事件上开始表现出浓厚兴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对一些低俗的事情加以报道,使得民生新闻逐渐偏离新闻节目发展的正常轨道,走向媚俗化。哗众取宠的内容只能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流于庸俗,朝着低俗化方向发展[1];第三,民生新闻为了增加市场份额,不断拉长节目时长,可一旦内容生产跟进不及时,就会出现新闻甄选不严,制作粗糙凑时长等情况出现。各种新闻价值不高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充斥荧屏,新闻“琐碎化”情况严重,容易给受众造成审美疲劳,而无法启迪深度思考。
相较于内在因素来说,外在新型传播形式的出现,更快加速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衰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视频平台的出现,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打击是巨大的。首先民生新闻再没有时效上的优势,由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这些原本在电视上播放的新闻,可能早已在微博、微信当中发布,受众已经有过大致的了解;其次,新闻资源远远落后。由于电视媒体的自身传播条件限制,民生新闻只能靠拉伸节目时长来增加信息数量。但是这样的数量,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只能说是“沧海一粟”。电视新闻的内容生产有人员数量、制作环节诸多限制,但是互联网时代,人人即是媒体,且信息发布简单便捷,远非传统媒体可以比拟;第三在服务方面。传统的新闻传播总体来说处于一种单向传播的模式,不易存储且互动性差,受众所享受到的服务有限。而基于电子网络的自媒体新闻传播,不但能够进行新闻直播,新闻资讯读取者还可根据自身需求,对画面进行暂停、回看或快进,对喜爱的新闻资讯进行保存,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大大提升了服务能力,对传统新闻传播形式造成冲击[2]。
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我国的媒体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笔者认为,媒体的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现在虽然大部分的传统电视媒体已经开始涉足新媒体建设,但是还是局限在注册一个账号,把传统媒体内容照搬到新媒体上的“加法”,而还没有彻底改革到各类媒体融合为一的“减法”阶段。笔者认为,这样的“减法”应尽快开始,而且可以从民生新闻开始改革。
媒体的融合就是将诸多媒介传播平台进行融合为一,将落后的传播渠道进行弱化和删除。在现有渠道中,电视媒体的传播性在新媒体的科技变革对比下已经远远落于下风。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闻传播必将向新媒体传播的方向进行重心转移。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受众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进行转移,原因是新媒体顺应了技术变革的趋势,提前进行了市场布局。所以传统媒体的电视民生新闻也要做好全面转型准备,这个准备并不是说内容的转变,新闻的核心是内容,任何传播形式下,都必须有足以支撑新闻价值的内容存在,才能更好地引导传播。民生新闻需要转型改变的是内容的生产方式,这无疑对新闻工作者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在保证质量够硬的前提下,去深入地学习新媒体形势下的内容生产,并逐渐加以实施运用。
融媒体时代进行新媒体转型,传统的新闻机构应结合新媒体用户的特点,分析用户的价值体系,研究新媒体传播平台规律,从而选取一批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新闻媒体人进行新媒体专业人才团队建设。这支队伍应该对现代网络技术做到掌握、熟悉网络各种新闻发布平台。他们还应对新媒体受众的偏好做到掌握了解能够更加准确,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传播。他们还应该熟练掌握文字、图片、视频等各项工作技巧,以及采访和编辑等专业的新闻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做到对新闻的快速记录与全媒体发布。
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所面临的竞争,早已经超脱了传统媒体之间竞争的范畴,而扩展到和所有优质新闻内容制造者之间的竞争上来。所以,在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们在感到危机的同时,心中应该树立起竞争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传播的潮流。记者们应该着眼于更大的格局,放下心中所谓的“正统”观念,将自己放在互联网这样更广阔的平台,去学习优质的新媒体内容生产者的创作方式。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生产水平。
虽然日渐衰退,但是电视民生新闻媒体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沉淀,打造了一大批知名的品牌栏目、品牌主持人以及品牌记者等“品牌符号”,这些资源都是进行新媒体转型创新时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包括电视媒体在常年的生产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都是其他自媒体创作者们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优势资源宝库。这些优秀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转型时可以用来迅速建立品牌,吸引流量的最宝贵的财富。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已经是势不可逆。但是其中存在的种种乱象,也是需要进行治理和矫正。针对网络媒体的低俗泛滥、虚假谣言、导向负面等诸多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开始整治。在国家部门进行完善法律法规进行“堵”的同时,还需要网络上能够出现一股足够强大和正确的舆论力量进行“疏”。民生新闻从诞生伊始,就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自我标签。在民生新闻的转型发展、创新传播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传播效果,打造过硬的媒体品牌,同时,也一定要秉持“三贴近”的理念,坚持固有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向的舆论导向。杜绝网络中的虚假、浮夸、负能和浮躁,扎扎实实做内容,做品牌,重新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
民生新闻对受众来说是刚性需求,不会过时,但要把握好方向。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传播路在网络、在新媒体,认识到这个方向后,应该及时调整,尽快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