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中实施信息化干预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估

2020-12-19 05:44:03王晶
糖尿病新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组间血糖护理人员

王晶

吉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具有发病率高、难以治愈等特点。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几年来,糖尿病患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医疗工作也逐渐向糖尿病治疗与护理中转移[1]。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接受健康体检,通过健康体检结果持续对病情进行正确干预,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进而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体检中心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保证体检中心工作质量、效率[2]。该文于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选取96 例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中实施信息化干预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日后相关探究提供理论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该次研究共纳入96 例接受健康体检的糖尿病患者,按照住院序号单双数排序分为观察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48 例,男26例、女22 例;年龄41~78 岁,平均(59.06±10.22)岁;病程1~16 年,平均(8.46±2.03)年。观察组48 例,男20例、女28 例;年龄43~77 岁,平均年龄(58.91±9.84)岁;病程2~16 年,平均(8.73±2.1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纳入标准:96 例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病历资料与临床档案完整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心脏、脾、肝、肾等脏器合并严重器质性损伤者;存在药物滥用史或对药物严重依赖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存在精神或认知障碍,沟通不便者或无配合干预意愿;存在自身性免疫疾病、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体检时通过口头宣教途径与患者积极沟通,向其阐述疾病相关知识,向患者强调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当患者结束体检后及时向其介绍相关身体状况,认真且正确地完成档案记录,依据体检结果指导患者进行调整,叮嘱患者按时到院复查。观察组实施信息化干预护理模式,具体为:①评估病情。自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首先应详细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姓名、学历、职业、治疗过程、家庭地址、紧急状况、生活习惯等,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展护理工作。②健康宣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关于糖尿病发病机理、危害性、治疗措施以及日常注意事项等,发放彩色健康手册,告知其一旦出现异常时立即到院诊治。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降糖药物、胰岛素用法、期间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叮嘱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药。③由于糖尿病自身属于一种终身性疾病,难以彻底治愈,极大部分患者在患病后表现出伤心、抑郁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心情,根据患者心中障碍或疑问耐心解答,适时予以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以往糖尿病控制效果良好的案例,消除其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④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禁止使用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多食用五谷杂粮、绿色蔬菜等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低热量食物,少吃多餐,饮食时间规律,减少血糖浓度波动,促进胰岛功能的恢复。⑤定期通过电话、邮件、QQ 等方式进行回访,反复叮嘱患者重视自身血糖水平、用药以及复查。

1.3 观察指标

①血糖水平。建立随访登记表,每周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每3 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②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采用该院体检中心自制的健康知识评估问卷调查患者掌握率,问卷包括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致病原因、血糖正常范围、高血糖危害性、科学运动锻炼、健康饮食、控制血糖等。③护理满意度。采用该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涉及内容为护理理念、安全覆盖面、服务态度等,每项分值为0~100 分,非常满意:≥90 分;71 分≤满意≤89分;不满意≤70 分。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干预前,观察组空腹血糖(11.65±2.03)mmol/L、餐后2 h 血糖(15.40±3.97)mmol/L、糖化血红蛋白(8.75±1.44)%,对照组空腹血糖(11.63±2.01)mmol/L、餐后2 h血糖(15.34±4.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5±1.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9、0.074、0.331,P>0.05);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6.10±1.08)mmol/L、餐后2 h血糖(9.87±1.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5.51±1.16)%,对照组空腹血糖(9.06±1.24)mmol/L、餐后2 h 血糖(13.35±1.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4±1.3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71、10.450、5.090,P<0.001)。

2.2 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观察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为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致病原因47 例(97.92%)、血糖正常范围48 例(100.00%)、高血糖危害性45 例(93.75%)、科学运动锻炼45 例(93.75%)、健康饮食46 例(95.83%)、控制血糖47 例(97.92%),对照组为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致病原因41 例(85.42%)、血糖正常范围43 例(89.58%)、高血糖危害性38 例(79.17%)、科学运动锻炼36 例(75.00%)、健康饮食40 例(83.33%)、控制血糖40 例(8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9、5.274、4.360、6.400、4.019、4.414,P=0.027、0.022、0.037、0.011、0.045、0.036)。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情况为非常满意31 例(64.58%)、满意15 例(31.25%)、不满意2 例(4.17%),护理满意度为95.83%(46/48),对照组护理满意情况为非常满意19 例(39.58%)、满 意21 例(43.75%)、不 满 意8 例(16.67%),护理满意度为83.33%(40/4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P=0.045)。

3 讨论

研究数据报道[3],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1.5 亿人,其中我国发病率高达3.6%,与10 年前相比高出3倍之多。由于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漫长,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服药控制病情[4]。既往健康体检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主要采用口头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病情相关知识,依据体检结果指导患者家中用药或看护,而患者由于文化水平、理解力、记忆力等因素影响,无法完全地接收到相关干预,直接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近几年来,临床护理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出于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对于健康体检服务也提高了要求[5-6]。信息化干预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护理,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从患者需求出发,及时为其提供身心健康所需的信息,保证患者在家中得到与在医院中治疗相同的看护与干预指导,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维护患者自身利益[7]。该文在患者中实施信息化干预护理,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实施信息化干预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对于糖尿病治疗与护理的科学认知,降低血糖水平。经分析:信息化干预护理中首先要求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信息,依据其理解能力采用PPT、音频、宣传册等方式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健康知识等内容,增加患者对于后续疾病治疗的了解与认知[8-9];对于存在负面情绪者,通过与其谈话分析焦虑、紧张、悲观等情绪产生原因,结合体检报告向其解释疾病的可控性,消除患者不良情绪[10];制定科学合理膳食计划以及体育锻炼计划,向其解释健康饮食、运动对于维持体内激素平衡、控制糖尿病症状的影响,使其明白谨遵医嘱、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11-12]。通过以上措施使得血糖得到控制,实现患者到院体检、治疗的目的,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故该文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也说明了实施信息化干预护理的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中实施信息化干预护理模式,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组间血糖护理人员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34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China Geology(2018年3期)2018-01-13 03:07:16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30
猪的血糖与健康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