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教师培训学校 李俊庆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教育新模式,尽管时代环境发生变化,但学校德育教学的核心仍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中职生由于在学习能力、自制力等方面有所欠缺,在升学过程中面对的生活学习环境也更加复杂,加上教育资源偏斜,中职生德育教学很容易走偏,中职生甚至可能误入歧途。但借助于新时代技术媒介,资源共享已成为现实,同样地,纷杂的信息也易迷人眼,这对于中职生的德育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此,本文将在强调中职生德育教学重要性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德育教学在新时代下的转变以及变革中存在的困难,并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了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体制,曾多次强调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但长期以来,家庭教育、校园教育都秉承着“有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品德教育的缺失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做人,职业学校应教育学生严格遵守道德标准、不触碰法律底线、严于律己,转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让学生懂得分享、与人为乐。在培养学生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努力让学生在知中懂德、德中行善、善中养性,打破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
另外,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人才,除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服从意识、吃苦耐劳意识、责任意识、勤俭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道德意识。作为公民要有社会公德,作为员工要有职业道德,作为群众要有社会美德。中职生缺少高等教育的机会,步入社会的年龄相对较小,价值观以及人格未完全形成,这几种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
1.德育途径变宽
过去因空间上的制约,德育往往沦为思修课堂的一维教育,授课教师照本宣科的上课模式更让学生兴趣全无,所谓的德育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宣导。但随着技术发展、国家强大,更多的教育途径开始大众化、教育层面逐渐多维化、教育方式变得生活化。从时间上来看,中职生在注重技能培训的同时,可以利用闲散时间进行思想教育熏陶;从空间上来看,中职生可以不再拘泥于课堂上书本教育,更多教育媒介开始走进学校。
2.德育载体变多
幼儿教育倡导“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德育也是如此。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制学习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传统的德育载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时代下自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转变,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线上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有目的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体验,真正做到“寓学于趣”。
3.德育理念变新
德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很难具象,常常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而新时代下人人都可以是教育者,教育载体在空间上的打破,改变了传统的专家教育理念,学生和教师的概念更加宽泛。在新时代下,教育者和学习者地位平等,整个教育系统是开环的,学习者提出问题并发散思维,将其独立思考的结果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因材施教。此外,网络自由给可能存在自卑心理的中职生极大宽容,使其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1.学校实施德育厚此薄彼,认知不准确
对于中职生而言,学校占据了其主要时间,学校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互动学习仍是影响主体。一方面,在职业学校中,重技能培训而轻德育的现象屡见不鲜,教育者思想上的厚此薄彼,带来的是教育关注度上的倾斜,甚至于寥寥几堂思政课,最后都因各种缘由变成技能培训课,而所谓的主题教育活动很多时候变成了应付活动,随便拍点照片就算教育目的达到。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安排系统性的针对中职生的德育课程,安排的课程内容也存在简单重复、断层脱节、层次倒置等一系列问题,而德育活动同样也存在这种“角色失效”问题。比如对中小学生来说,参观烈士园陵、博物馆是司空见惯的教育活动,凭借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难以了解全面,适当性地讲解有助于德育,但对中职生而言,网络如此发达,他们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便觉得这种活动枯燥乏味,起不到教育目的。
2.学生接受德育浅显,知行不合一
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去践行,将道德行为贯彻于日常学习生活中,而不是挂在嘴上或者写在纸上。职业学校大多是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的最优选择,教育背景让他们不自信,自卑者也不在少数。此外,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人才,日常用来学习技能的时间已经很紧迫,而在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现代,竞争压力更加激烈,对德育方面的学习自然也匮乏。
3.德育教学模式僵化,与时代不符
德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主要的核心要求,大部分的学校都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落实了德育教学创新。但是,受到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实力不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困难。德育教学模式虽然以理论为主,但是当前社会综合性人才要求逐渐提升,理论必须要结合实践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成效。不过部分教师受到专业的限制,教师一时难以准确地制订对接方案,因此理论教学依旧是主导模式,这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兴趣下降,德育工作的成效也会受到影响。
4.德育教学基础保障不稳定
德育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而针对学校来讲,需要为学生的德育学习提供丰厚的人力、物力以及资源基础。但是当前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往往以人才的就业率、学习质量和学校的形象为主,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研发力度不高,导致基础资源保障不稳定。首先,师资力量的更新不够及时,教师团队虽然在接受专业的培训,但是培训的形式和专业人才供给不充足,导致培训形式化、空壳化。其次,教学资源不充分。德育需要以案例和活动为依托,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组建专业内的竞赛比拼等都可以作为德育的落实载体,但是当前部分学校的校企合作力度和基础设备资源供应不足,学生接触不到典型的活动和案例,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受限。
新时代职业教育正向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要求学校建立集社会就业需求、学生职业发展以及道德水平三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学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大多中职生对其职业发展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这对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职业学校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专业需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而这些都是依赖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专业技能,开展一些志愿性的服务活动,比如鼓励学生进社区维修家电,帮助有需求的电商人员设计店铺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传统观念上,职业学校并非好选择。作为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及家长改变观念,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比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办社团开设文化活动、建立道德模范学习角。作为学生,应积极响应学校安排,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波动、遇到的情感矛盾都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来舒缓压力;根据自己的爱好特性参加社团活动,精神生活得以丰富,自身魅力得以展现,增强个人自信心;通过观看道德模范事迹,树立与人为善的思想,让德育思想被潜移默化地身体力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综合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德育工作与整体的教学环节出现了断节情况,同时针对单一的德育教学模式,还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创新。
首先,学校需要重新衡量德育教学在整体学校发展和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将其与学校的管理目标作为平行发展的理念,才能够提升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其次,要将德育教学环节与整体的教学系统联系起来,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存在价值、就业后的岗位责任意识、学校的整体形象建设等联系起来,才能够不断拓展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德育观培养,使学生明白基础的专业技能需要结合高尚的品德和操守才能够实现价值。从岗位职责方面定位德育工作的入手点,确保学生的基础素养满足道德标准,具备责任意识。将德育理念和研究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强化学校形象,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学的效率。
再次,要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项目基金、完善基础设备建设、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规划、引进专业化人才等都能够成为当前德育工作基础保障中的一环,也可以成为构建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的重点工作。
综上所述,中职生的德育教学是职业学校关注重点,在自媒体技术发展的新时代,德育教学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学校,随着德育教学的途径变宽、载体变多、理念变新,对新时代中职生德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教育过程中也存在角色失效、知行不合一等问题。针对此现象,本文尝试提出有效性策略,希望对中职生德育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