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曾雨璐
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活动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会倾听,具备一定的表达表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注重语言积累,加强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升表达能力;树立整体观念,促进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表现能力。“阅读、观察、表达”一体化,可以使日常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立体,低年级学生亲历各种课堂阅读语言训练活动,能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情绪受到激发,情感得到发展,增强表达表现素养。
一年级学生一入学,教师就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普通话。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用完整的语句回答教师的问题;在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后,能将所思所想通过规范的语言通顺地进行表达;能大胆地在同学与教师面前表达,发音清晰,使用规范用语。二年级除了继续训练学生学习普通话,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看图或观察事物以后,说出完整连贯的一段话,以及在听读文章之后,可以较为准确地回答问题,当众说话做到礼貌且语意完整。培养学生说好普通话,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方式,也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应当从简单的生字和词语入手,让学生对基本的发音和词汇有一定的印象,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培养语感。同时,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多开口锻炼发音,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明确词汇的用法,从而让学生不断积累生字与词语,为以后能完整地说好句子、表达清晰的语义打好基础。在最后训练学生学说完整句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跟读跟说的方式,让学生学着把每个句子说具体、说连贯,不要求在每堂课上教学过多的内容,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足够的语言训练,在学生学说完整句子后进行口语训练时,才便于引导学生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说明白,再逐步达到篇的训练目的。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表现能力。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受的正规化教学不够,先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有不充分之处。因此,诵读成为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沟通,教师都应为学生做好表率。比如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反复、多形式地诵读课文或教学素材,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逐渐感悟文章的情感,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强化语感,也能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
小学低年级可以从古诗文开始诵读,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儿童时期诵读古诗文可以为全面提高表达表现能力、文学素养打下基础。教师对小学生进行诵读指导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读多了,自然成诵,表达表现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通过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表现能力,当学生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引导学生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画面想象,丰富学生的画面意境,从而在熟读过程中做到自身情感与诗词内容的交融。如学习《登鹳雀楼》,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登上楼台进行远望的情景,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将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画面情境,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搭配诗歌的朗诵,更易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刺激学生大胆地用语言描述画面。这亦是培养表达表现能力的一种方法。
用什么时间来诵读,怎样同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表现能力呢?例如,我校就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使用学校自主编辑的校本教材进行经典诵读,每个年级均有古诗、现代诗等诵读篇目。“儿童读经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读,不必求懂,毕竟古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只需要照书带读,学生跟读,多次读,把握语气、语调反复读。这种方式,教师容易教,学生学得轻松,在轻松的气氛下教师和学生都有所得,教学相长,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表达表现能力。
背诵课文可以训练学生的基础记忆能力。这种基础记忆力,就是人们常说的死记硬背。在小学阶段训练记忆能力,对孩子记忆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义的。强化的背诵,可以加强单位时间内的背诵内容量,也可以缩短同等内容的背诵时间。通过背诵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反应速度,使其迅速对一个内容做出应答。通过背诵课文,学生可以学到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表现方式,同样的内容不断重复,实际上是一种语言表达表现方式的反复熟悉,再加上教师的协作和输出,可以快速提升学生对这些语言表达表现形式的认识,这都是对学生表达表现能力的一种培养。
同时,背诵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点评,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参与评价。部编版的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儿童诗和课文,特别是低年级的选编课文,朗朗上口的词语不仅适合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同样适合学生在课后进行朗读背诵。课后作业的背诵题,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调,引导学生将课文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达到心口合一。在随堂背诵后,教师可以适当给予点评,也可以进行学生互评,这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点评对比能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诵读能力,也锻炼思维能力。例如,低年级小朋友的背诵篇目可以直接选取课内篇目,如一年级的古诗《江南》《画》,儿童诗《小小的船》《比尾巴》《日月明》,课文《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等,都可以通过背诵来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表达表现能力。
小学阶段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应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接触新知识来扩大知识面。教师的教学不仅是课本内容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是学生口语表达表现能力培养的要求,基础的课文阅读教学是帮助小学生打开阅读学习的一扇窗口,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雨点儿》时,对于“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学生都能理解小雨点说的第一句话是回答大雨点儿的提问,第二句则是反过来询问大雨点儿的问题,但是具体问大雨点儿什么,有不少学生心里明白,但到了表达阶段却又说不明白。这时,笔者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大雨点儿的问话,转换成小雨点儿的问话,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你呢?”是问“你要到哪里去呢?”。这样,学生品读理解并讲解,既能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要指导训练学生把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懂得迁移运用,特别是能够迁移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然后再进一步拓展到课外阅读中,让课外阅读有成效。
例如,《雨点儿》这篇课文,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可爱的小雨点的四种动态变化。这种动画的方式可以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接着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会是什么样子的,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样,丰富多样的回答就在课堂中呈现了:“雨点落在绿绿的荷叶上,在荷叶上快乐地舞蹈。”“雨点落在湿淋淋的泥土里,和泥土畅快地玩捉迷藏呢!”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将想说的写下来。
同时,可以把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很少,认知水平不高,课外读物应以拼音版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在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通过课堂师生共读及课后的亲子共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对于日常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不仅可以让学生尝试背诵,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内容的分享,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
课堂上常规训练后,学生获得的语言表达表现能力,需要在其他场合进行展现。我校一直都有提供多种展示平台,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表现能力。例如,讲故事比赛、共读一本好书、每月读书分享等,给学生搭建可以展现自身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平台,让学生“敢于说、愿意说、乐于说、有话说、说准确”。这既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我校还设置了“优谷朗读亭”和“浩田朗读亭”,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可以在朗读亭中自由选择喜欢的篇目进行朗读,还可以加上配乐。最重要的是学生朗读后不但有评分,还可以形成音频,作品朗读得优秀的还可以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进行播放。朗读亭这种新颖的朗读训练方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增强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培养和提升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表现能力。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对于教授学生知识和能力,不仅要重视语言表达表现能力,更要重视语文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