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师范学院 聂 磊
自主探究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与科学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对于实验操作,教师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与“以学为主”这一理念相违背,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相违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不一样,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教师没有把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相联系,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爱玩天性,完全把探究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学生虽然掌握了主动权,但是学生会相互讨论并且花很长时间去解决问题,导致课时延长,而且实际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
在实验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发现不主动,教师留给学生时间独立解决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并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等待教师的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过多地依赖教师,对此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并没有主动思考科学问题。还有一些教师讲授时间过长,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缩短,导致学生不能完成探究内容。教师对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不足,种种原因促使教师对课堂的掌握程度大于学生。
科学实验课能够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可以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发现科学中的奥秘,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同时,实验操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自主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独自完成实验,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教师没有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做实验,过多的重视实验操作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虽然进行了实验操作,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实验探究精神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习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当学生对科学课程有兴趣,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便能更好地实现。教师可以以故事、猜谜语等形式导入新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对话和个人喜好,进行交流。比如“土壤中有什么”一课,学生虽然经常看见土壤,可是并没有仔细观察过。在上课之前,让每一个小组带一些土壤,课堂中让学生观察土壤,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观察到手上的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吗?”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从而推动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上的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后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1.学会质疑
科学实验是一个不断质疑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谁是完全正确的,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质疑、打破束缚,学生才能养成质疑的习惯。养成质疑的习惯后,学生才能够对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也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思考,提出质疑,进而获得提升。
2.敢于表达
有的学生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又盲目地相信教师或同学的观点,造成对自己的观点产生疑问,不敢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每个人的观点看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只有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说出来,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对学生的敢于质疑、敢于表达,哪怕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教师也要进行鼓励、表扬。只有学生敢于质疑和表达,才说明学生不拘泥于现有的东西,这是十分可贵的。
3.敢于行动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要提出问题,那么就需要对问题进行验证。思考与行动是共同存在的,不能只说出问题的所在,还需要一定的证据支撑,有思考有行动。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行动,等学生得到了结论后,还要留给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思考才会逐步独立。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需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借助科学实验课,使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要关心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科学认识源于实践,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应该以求实精神对待学生的实验结果。比如“测量呼吸与心跳”一课,如果学生测量的数据结果偏差太大,教师在指导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自主分析错误的原因。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也要懂得必须认真,反复求证,不能人为捏造,培养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些探究实验在动手操作的同时需要记录数据,因此小组内各成员需要团结协作,才能保证实验正常有序地进行。在实验课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做出要求,课后进行点评,从而引起学生对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直接给一个人东西不如教给他获得东西的方法,给他去获得事物的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而使其快速地获取所需的实验数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培养。
1.边观察边思考
观察和思考不可分割,不能把观察和思考分开进行,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进行思考,这只能表明人在课堂,可是心却不知道在哪里。而只思考没有观察研究对象,那么也只是在做无用功。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时,思维也在飞速运转,思维越活跃,对问题的研究才会越深入,越深入才更能感受其中的魅力。
2.多种观察方式并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
观察的方法有很多,而每个人对同一个物象的观察又会因为角度不同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因此,要求存同求异,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观察,但是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思维方式是否合理。
提供丰富的自主探究项目,提供学生有兴趣的自主探究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教师可以当地的环境为出发点,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特色,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还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把生活中的事物与科学课程结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充满乐趣。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场馆,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自主探究项目与科技竞赛活动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力。
科学实验课是需要创新和开放的一门课程,评价不能是单一从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应该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评价。这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一样,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以成绩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合新课改下的评价要求,也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教师的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和家庭评价要融为一体。教师的评价是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课堂中的表现,观察学生的自主探究行为,做出客观的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科学实验课的探究,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合作,而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多于与教师的相处时间,学生能更好地做出评价。家长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家长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科学实验作业或者是科学实验操作,根据学生是否有独立的探究、是否独立解决问题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有综合各方面的评价,才能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评价。
自主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对科学课程的自主探究,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除了笔者提出的科学实验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以外,还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比如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在注重文化课发展的同时,兼顾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为学生科学素养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科学竞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层面如果能够做好这些,那么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