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孙雅婷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王 婧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愈发重视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双语人才的培养。为此,我国众多幼儿园也刮起了“双语热”之风,幼儿园双语教育自然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关注焦点。那么双语学习是否适合幼儿呢?本文试从心理学视角入手,分析和解释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优缺点,以及提出社会上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的误区。
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从小从父母或者周围环境里自然学到并用于交际目的的语言,即本族语或母语。第二语言是指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或地区,为了和其他民族的人成功地进行交际,学习的一种非本族语言。“双语”是指个人或集团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
许多心理学家在人类语言获得理论中认为,人类语言的获得是存在关键期的。他们认为,在关键期内,幼儿通过接触自然的语言环境以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会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幼儿语言学习的效率会大大降低。Lenneberg 认为语言获得的关键时间是2 岁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Krashen 则为认为5 岁是语言潜能发展的高峰期。Bates 研究得出,儿童在5 岁之前从语言障碍中恢复的可能性最大。尽管意见不一致,但综合各种意见可以看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前的这段时间,其中1—5 岁较为关键。
认为学龄前是幼儿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这部分的解释主要来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Lenneberg 认为大脑语言功能存在偏侧化发展趋势,婴儿脑神经细胞数量从母亲怀孕的第3 周起至出生后的前六个月内是以成倍的速度激增,这个趋势在婴儿出生后的第十二个月开始趋缓,2 岁之前,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细胞的发展还是处于均等状态,语言发展的潜力也相对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神经细胞由于所受的刺激有限,部分脑神经出现选择性消除,使得大脑的语言功能趋向于左半球发展,而右半球逐渐丧失发展的可能性。
Koler 提出了双语记忆表征的两模型,一种是共同储存型(hared store model),另一种是独立储存模型(separate store model)。前者是指,双语者的知识和经验不依赖于获取这种知识经验的语言通道,而是以某种超语言的、抽象的概念形式储存的,两种语言通道输入的词汇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单一的语义认知表征;后者是指,经验和记忆以最初获得它们的语言被分别加以存储,因此,双语者在头脑中建立了两个相应的语言存储系统,语言1 系统和语言2 系统,分别处理来自语言1 和语言2 的信息。Chee 对一组早期5岁前和14 岁后开始学习的英—汉双语者进行了语义判断任务时大脑皮层活动的fMRI 探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5 岁前开始学习汉语的被试在完成语义判断任务时,不管词对是只包括英语词还是包括了汉语词和英语词,都激活了对语义敏感的左半球前额区和颞叶,表明他们的两种语言可以直接通达概念,因此在学龄期以前学习第二语言为语言记忆表征的第一种形式。那么,这两种语言记忆表征形式有哪些优缺点呢?第一种模型使用者在解释语义的语言加工过程中,只需要对语言进行整合性联想,就能轻松地以其中任一一种语言来生成解释,而不需要把L1 转化为L2 在大脑中进行翻转联想之后,方才确定哪种语言的表述最为方便,进而做出解释。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从小就获得双语的幼儿在进行英文对话时是直接脱口而出的,而在学龄后学习英语的成人是需要把英文先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中文,再寻找中文的解释翻译成英文才说出来的。从大脑皮层的扫描结果可以看出,早期学习第二语言的在神经的传导上的确要快于晚学者。
听在“听、说、读、写”中排第一位,是语言获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胎儿在第29 周就出现了左侧颞叶,并有了先天的语言感知和语言辨析的神经基础,颞叶中包括有沃尼可和布洛卡语言中枢,此时,胎儿就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当出生时,他们就能听取低于400HZ 以下的声波,并且可以判断语言的顺序。随着听觉神经细胞数量的飞速增加,到6 个月他们可以轻松地区别出清、浊辅音,以及自动学会区分鼻音等较难音素和判断语调的高低。幼儿在3 岁以前就能完全发挥出精细语言辨别的天赋,他们可以把连续的语流切分为词一级的单位,然后将词中的语音串按照辅音、元音的顺序依次辨别出具体的音素来。这对于晚学第二语言的人来说是学习的主要障碍,因为语言的听辨能力直接影响到发音的准确性。所以当让一对从来没有接受过外语教育的父母说出一个外语词汇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孩子可以马上标准地重复,而父母却不能。
孩子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这种容量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加工语言输入材料时,仅能抽取少量的信息进行加工。而成人拥有较大的短时记忆容量,他们在加工语言输入材料时,能够同时抽取更多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同时对众多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是不利于语言学习的。
幼儿认知水平低下使得幼儿对于词语概念、语句语义的理解处于初级阶段。当幼儿接受一定数量的语言后,他们能很轻松地听辨语音,并且有时能迅速地重复。但是对于词义、各种概率以及世界性知识他们却无法提取意义,而对于话语中的语言也无法概括出语法规则,因此他们很难学会较难的语言。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般普遍性的语法知识,他们才拥有天生的吸收力。
在我国,“英语热”已经席卷了教育的各个阶段,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家长认为孩子掌握英语是成为精英人才的标志之一,这也使得家长越来越看重幼儿的英语学习。而许多幼儿园为了一味地迎合家长的需求,争相开设幼儿英语课程,这样不但能吸引大量的生源,还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从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可以看到,幼儿的确存在获得第二语言的较强优势,但是这种观点在社会上却被大部分人曲意理解。
心理学和脑科学对于幼儿语言获得机制的研究表明,学龄前期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期”,而由于缺乏对这种观点全面而科学的理解,家长误把关键期放大为越早越好,使得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有的家长将英语作为胎教语言,更有家长在孩子牙牙学语阶段就开始英语教育。De Casper 和Spence 曾让临产前6 周的孕妇每天念两遍同一文章,发现婴儿出生后能对该文章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这个实践只是说明胎儿期存在先天性的语音感知功能,却难以解释能否对今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促进功能。
“双语幼儿园”的字样可谓是比比皆是,那么这些幼儿园真的就是双语教学的幼儿园吗?判断是否是双语幼儿园有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教育机构中的教师教学使用的语言是否是第二语言,也就是不是中文。我国许多幼儿园都有英语课,教师在课程上除了教幼儿简单的英文单词、英语儿歌和英文歌曲时用的是英语,其他的都是以中文讲述,并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英文语境。而在教学形式上,为了满足家长对幼儿学习效果的期望,不能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幼儿的长时记忆水平较为低下,促使教师让幼儿不断重复单词和儿歌,以便于幼儿不会马上忘却。一个月下来,幼儿只知道读法,却不能掌握语言的使用方法。
幼儿师范教育中没有开设幼儿园英语教学法课程,因此就说明,正规的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实施第二语言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对于幼儿是否适合开展第二语言的学习、怎样有效地帮助幼儿习得第二语言等问题尚缺乏科学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那么,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幼儿英语教师又是哪里来的呢?不难想象,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只是在幼儿园或者一些所谓的教育机构进行了短期的培训,掌握一定的英语教学的皮毛就开始承担幼儿英语教学的任务了。这里很大一部分教师自身的英语教育水平就很有限,他们语音发音不标准、对语法使用规则一知半解、语言表达水平低下,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以心理学为基础探索适用于幼儿的教学法则。孩子教出来也是一知半解,没有实际的语言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