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龙华 ,李静 ,刘石林 ,郭治诚 ,王福辰 ,刘佳亮
(1.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海藻与海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3;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主要分布于北纬35°到44°的亚洲沿岸浅海海域,是典型的温带物种,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珍品之一[1]。近年来,我国刺参养殖规模拓展迅猛,池塘、围堰和浅海底播增养殖已成为热点养殖模式,而且经济效益巨大。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数据表明,2018年我国刺参养殖面积为238 100 hm2,占海水养殖面积的11.67%。刺参增养殖业已成为继海带、对虾、扇贝与鲆鲽鱼类之后的又一支柱性养殖产业。辽宁和山东的刺参养殖总面积占到了全国刺参养殖总面积的95.73%,其中池塘养殖刺参面积最大,从业人员及相关企业最多[2]。
随着刺参产业规模的不断拓展,刺参池塘养殖出现了刺参生长速度慢、抗逆性差,大型藻类过度繁殖和度夏成活率低等制约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尤其2013年、2016年和2018年出现的夏季极端天气更是造成了辽宁和山东等地池塘养殖刺参的大幅减产甚至绝产,给刺参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从业人员的养殖信心[3-4]。因此,分析刺参池塘养殖主要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找到有效解决方法,引导这一优势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成了当务之急。
由于缺乏长期规划,过度捕捞,加之日益严重的海水污染,致使自然海区的野生刺参数量急剧下降,野生刺参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现阶段已鲜见其踪迹。目前用于人工苗种繁育的种参主要来自人工养殖区,同一品种不同子代交叉繁殖。这些种参繁育的苗种不仅生长速度慢而且抗逆性差[5],高温耐受性差以及经济性状退化严重。尤其当夏季高温期池塘水体及底泥中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最高时[6],病原细菌和病毒病原感染会使刺参出现口部肿胀、排脏等现象,使皮层的溃烂与自溶加速,导致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力下降直至死亡[7-9]。
大型藻类过度繁殖是池塘养殖的主要危害之一。其常见种类主要有黄管苔、钢丝苔、棉花苔、杂草等。主要表现为大型藻类过度繁殖造成水质清瘦,侵占刺参活动空间。高温期一旦发生死亡,会造成低氧胁迫[10-12]和氨氮胁迫[13-15],短时间内引起刺参化皮,死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不能综合调控水质 春季是池塘肥水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各种藻类的快速生长期。如果不能及时肥水,控制适当的透明度,使阳光直射池底,池底部光照强度大就会有利于大型藻类的快速繁殖。
1.2.2 清塘周期过长 池塘多年不清塘或清塘不彻底,池底老化,淤泥过多[16],造成肥水困难,大型藻类一直难以根除。
1.2.3 滥用灭苔药物 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化学灭苔药物,不仅会破坏池塘内的生态平衡,而且会造成刺参应激反应,带来药物残留等问题。杀灭大型藻类的同时,水体中的微藻也被灭杀,水质长时间清瘦,大型藻类短时间内又会繁殖起来,造成恶性循环。
1.3.1 管理层面 高温期间,日常潜水检查次数较少,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凌晨2:00—3:00是池塘溶解氧最低的时段,环境变化(如下雨,无风湿热)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然而这段时间也是人最疲劳的时段,往往容易出问题。
1.3.2 设备层面 第一,池塘闸门没有排淡水功能,暴雨过后不能及时排出上层淡水,造成水体分层,下层缺氧;第二,充氧设备缺乏创新,增氧效率低;第三,没有溶氧、氨氮等水质指标监测设备,全靠经验判断;第四,缺乏有效降温手段。
1.3.3 技术层面 第一,池塘水色不能稳定调控,容易引起倒藻,微藻死亡产生毒素;第二,有益菌使用不当,不能正确使用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第三,使用化学底改和增氧剂时直接接触刺参体表造成其体表化学性损伤[17]。
培育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刺参新品种是解决种质退化的有效手段,稳定的抗逆品系可为刺参健康养殖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我国已培育出4个刺参新品种,分别是“水院1号”、“安源1号”、“东科1号”、“参优1号”。这4个品种都具备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水院1号”和“安源1号”侧重经济性状,具有45个以上的棘刺数;“东科1号”侧重耐高温性状,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当地未经选育的普通养殖群体相比,刺参“东科1号”夏眠温度提高1.78~1.93 ℃,度夏成活率提高 10.4%~13.6%;“参优1号”侧重抗病能力,抗灿烂弧菌侵染力强,比普通刺参成活率提高12.56%[18]。下一步除了继续培育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刺参新品种外,还要积极做好已有品种的种质保存工作。
采用生物手段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大型藻类过度繁殖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2.2.1 调控水色 春季,适当使用有机肥培育优势微藻;夏季合理使用有益菌,达到菌相和藻相平衡[19],使水中微藻占据优势地位,大型藻类彻底失去生长优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注意事项: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不能同时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使用前要加入适量红糖,放入水槽中加水充氧活化6~10 h以后,每667 m2施1~2 L全池泼洒。另外,使用时都要选择晴天使用,避免水体缺氧。
2.2.2 投放食草性动物 投放蓝子鱼、裸嬴蜚等草食性动物,可有效抑制大型藻类繁殖[20]。蓝子鱼、裸嬴蜚等草食性动物本身对刺参无害,合理放养,可完善池塘内生物链,做到生态养殖。
2.2.3 定期清塘 池塘清塘周期最长不超过3年,清塘季节最好选择夏季,清塘时要排净积水,彻底翻耕,暴晒,池底黑淤泥较多时使用生石灰改底,每667 m2施100 kg生石灰。
2.3.1 完善池塘度夏设施 池塘安装具有排淡水功能的活动闸门,暴雨过后可以迅速排出上部淡水,避免盐度骤降。池底铺设纳米管增氧系统,每10 m2投放1个周长为3 m的圆形纳米管,增氧系统每天定时充氧(18:00—次日 6:00);池底投放新型附着基,该附着基材质不易附着杂藻,具有较多孔洞,高度为池水高度的50%;距离水面2 m处架设遮阳网,有效覆盖池塘水面面积70%~80%可降低水温2~3℃,注意不能全部遮蔽;配备全自动水质监测设备和完善的预警系统,例如,当溶氧低于3 mg/L时系统报警,可及时开启增氧设备或投放增氧剂增加溶氧。
2.3.2 提高养殖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度夏方案,从良种选择、放苗规格、密度、进排水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构建刺参养殖新模式,实现精准管理及现代化养殖[21]。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培育抗逆良种、更新养殖观念、开发及应用新型设备、完善应急处理方案、提升养殖技术等综合措施,可为刺参池塘健康养殖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