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大冈小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代教学的重点。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的思维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可塑性很大,学生自身也有实现自我发展和求知的欲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工作,从三个方面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而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原来数学就一直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可创设的教学情境很多,如,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在讲台设立小小柜台,摆上汽水、铅笔盒、玩具汽车、橡皮、布娃娃、球等,并标上单价,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服务员进行买卖。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在亲身体验后,加深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并对“1 元=l0 角、l 角=10 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情境的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参与其中,集中精力,乐于求知,使课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发挥了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选择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儿童的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也喜欢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而这些正是培养和提高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利条件。作为老师,就是要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适时地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趣味性的探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通过对不同颜色的球被摸出的可能性的探索与分析,使学生发现事件“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现象与规律,让学生主动猜测、操作、验证、总结,最后理解知识,并从中体会到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成就感也会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思维训练的方法上,尤其要以语言训练为重点,学生必须会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所领会的东西。例如,学完《可能性》一课,我要求每个学生尝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状况。学生会用准确的语言讲述知识,对其数学素养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求,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旧知识自主探求,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作业是学生开展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适量有效的作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是学生课堂学习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趣的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数学开放题的求解,既没有现成的算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充分联想,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中的开放题,如,□+□=9;14-7=□-□;100>□+25;84-2□的差是五十多,□里可以填哪些数?
几何知识中的开放题,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这样的题目按常规思考,学生定会想到4-1=3,但此题中“剪掉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剪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解决问题中的开放题,如,根据“苹果有5 个,梨有20 个,桃子有30 个”,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开放题,有利于认识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进而产生新颖的思维结果。在教学中,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O=3,□+Δ=5,O+Δ+□=6,□=?,O=?,Δ=?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道难题。该如何思考呢?我着重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让他们仔细观察前面两个已知条件与第三个已知条件有没有联系。有的学生说,因为□+O=3,所以Δ+3=6,得到Δ=3;有的学生说,因为□+Δ=5,所以O+5=6,得到O=1。在这里,可以先算O,也可以先算Δ,这类题目不重视结论是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方法和过程,在解答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
逆向思维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要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的好习惯。在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适时点拨,让学生学会思维互换。例如,当学生理解了“8 比3 多5”的算理后,要让学生反过来想到“3比8少5”。在教学中,老师要科学地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逆向思维,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有必要要求学生反过来计算一次。如,学生解出一道应用题后,要求学生以求出的问题为已知条件,将原题的已知条件当成问题来计算。这也是一种验算的好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老师要针对学科特点,做到适时、适度、有机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力、高效。我们老师要放飞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爱学、会学、勤学、乐学,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