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雪,祝儒刚
(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随着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迈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型发展,食品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挑战,而“畜产品加工工艺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其教学改革对食品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是一门综合了理科、工科、农科各自特点的食品专业必修课程,其理论教学建立在“生物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基础性知识上,实践教学又以“食品机械”“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添加剂”“食品感官评价”等课程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有效改革调整“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
“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教学的一门课程,课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进一步通过实践教学,使食品专业的学生了解畜产品加工工艺特性、掌握畜产品加工专业技能。而目前高校该课程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理论教学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托教材,制作课件,板书讲授,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随着科技发展,食品技术不断进步,畜产品加工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性大,内容更新缓慢,无法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落后的专业教学将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2]。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现状就是理论学时占比例较大,实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实验教学多为配合理论教学所设立,通常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完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为目的。仅仅按照教师给定的实验方案执行操作,学生处于机械状态,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也对实验过程失去学习兴趣,对食品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作用;此外,实验内容多以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设计实验,实验内容陈旧,对学生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都存在阻碍作用。除此之外,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滞后性,缺乏有效的校外企业实践培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无法有效实现畜产品加工工艺的实践教学环节[3]。
我国高校食品专业“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普遍存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分离的情况,这不符合理论与实践应该有效结合的培养方针,导致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实际操作技能却很差[4]。另外,传统的理论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确定成绩,这种方式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而实验实践考核成绩则是通过实验报告进行评定,这种评价方式无法避免报告抄袭、篡改数据等问题,无法有效评定教学成效和学生水平,同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也无法起到促进作用。
通常高校“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采取固定教材授课的方式,而教材的编纂修改出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教材的更新改版也需要较长时间,而学科的发展速度,行业的发展变化都相对较快,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对教材中滞后的知识点进行随时更新,优化教材内容;另外,由于互联网迅猛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日益宽泛,网络教学资源更新迅速,覆盖全面,可以建立“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网络课程平台,充分利用其无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有效开展学习,因为高校课堂授课的时间有限,主要由教师完成讲授,留给师生互动的时间不多,答疑解惑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而开设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提供更多的学习资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增强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基础[5]。
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对“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考核办法也应采取相应调整。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真实反映学生学业水平,同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起到监督促进作用,可以设立阶段性考核,按照不同比例分配,例如设立平时成绩占比30%,包含课堂表现,网上学习互动情况;设立期中考核占比20%,阶段性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试题类型可以增设创新性设计题目,为学生发挥自身潜力提供条件。而实习实践考核可以参照理论考核的分段方式,例如实验过程考核占比20%,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打分,增强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实验报告成绩占比20%,降低实验报告成绩占比,可以避免因为抄袭、篡改数据等造成的不良影响;设计性实验成绩占比30%,设计性实验考核内容的增设可以增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开发潜能;校外实践成绩占比30%,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校外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6]。
高校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对于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针对“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可以从实验内容上进行调整,畜产品加工实验主要包含蛋类、乳类、肉类三大版块,在有限的学时和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将传统验证型为主的实验内容拓展为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着眼于地方畜产品发展特色,安排前期由学生对当地特色畜产品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考查调研,寻找实验主题,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有效开放实验室,打破学时限制,拟定实验方向,学生分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方法选定,材料准备等阶段,最终完成实验。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7]。
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好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前提,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高校食品专业要努力建立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将校内科研成果转化给企业,企业提供实习实践的岗位给学生,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同时可以建立双师型培养模式,邀请企业中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行业精英辅导学生,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校外帮助,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8]。
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资讯传播途径的日益更新,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理论教学部分,可以尝试开展微课,微课是一种时长较短、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视频为主的课例片段,可以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融合,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内容,内容精简,把知识点在有限时间内直观地展现出来,更易接受理解,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摆脱传统课堂单一的讲授模式,借助微课这种生动直观的方式将知识点整合呈现给学生,实现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理解消化能力[9]。
对于实践教学部分,像“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这种实践占比较大的课程可以采取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的项目教学法是设定一个项目目标,围绕这个项目,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实际的项目主导人,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项目要求,自发地结合本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方案计划,开展项目。而产学研结合是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系统,建立在此背景下的项目开发避免了只存在于实验室的脱离实际应用的项目开发,是校内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10]。
面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新的目标背景下,通过对传统的食品专业“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结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和地方特点,对“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和平台,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