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澳庆 代婧炜
不同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观赏鱼疾病其类型不同:因某些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侵袭鱼体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生物性疾病;因某些环境条件的变化超出观赏鱼的承受范围、人为操作时的疏忽、鱼体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佳而导致观赏鱼患病,此类疾病称为生理性疾病。无论是哪类疾病都会对观赏鱼产生不利影响,故观赏鱼养殖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疾病防治措施。
(1)小瓜虫病
观赏鱼的体表、鳃部或鱼鳍被多子小瓜虫侵袭,可导致观赏鱼患病。初发病时,小瓜虫密集分布在病鱼的体表、鳃丝和鳍条上,以上部位可见有白色的点状囊泡出现,病鱼的鱼体表面充满黏液,形成一层较薄的膜,色白,此时的病鱼仍会进行摄食。患病几天后,鱼体表面黏液增加,颜色变暗且其活动能力减弱,常漂浮在水面或者游动比较迟钝,表现较呆滞,同时病鱼的摄食活动减少,导致病鱼体质偏于瘦弱,病鱼常在水族箱中的砂石、水草或者缸壁上摩擦体表来减少发痒时的不适感,游动时身体渐渐失去保持平衡的能力,最终因为呼吸困难死亡。
(2)瓣体虫病
患病后,鱼体的摄食活动减少,经常浮出水面且呼吸困难,死后的病鱼其体表、鳍部及鳃丝上的黏液增多,大部分的鱼鳞会有缺失的现象,且部分被鳞片覆盖的皮肤上有出血点。
(3)车轮虫病
车轮虫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鱼体体表、鳃部及鼻孔等处,其侵袭鱼体的部位可依据车轮虫的个体大小来区分,寄生在观赏鱼体表的常为个体较大的种,个体较小的种常侵袭观赏鱼的鳃瓣。该病对幼鱼危害较大,发病时,鱼体开始分泌黏液,部分的鱼其体表有呈片状的白斑出现。病鱼的摄食减少,体质瘦弱,体表色泽渐渐变暗,表现呆滞,游泳迟钝且有独游和浮头情况的出现,病情严重时,会影响到鱼的生长和发育状况。病原体侵袭鱼体鳃部,导致病鱼的鳃组织被破坏,鳃丝腐烂,致使其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4)指环虫病
该病常在鱼苗期间发病,病原体寄生在观赏鱼的鳃部,对幼龄鱼的危害也较大。初发病时,病症不显著,随着鳃部寄生虫数量的上升,鳃部黏液增多,变得浮肿,鳃丝组织被破坏,颜色灰白,鳃盖难闭合。鱼体体表变为黑色,摄食减少,表现呆滞,直到死亡。
(1)烂鳃病
患该病的鱼其鳃部黏液增多,黏液常充满鳃部,病情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鱼类开始不摄食,体质偏于瘦弱,鱼鳍的边缘颜色逐渐变淡。随着病情的加剧,病鱼的鳃盖内表皮及鳃丝会出现充血的现象,鳃瓣颜色变为灰白,逐渐腐烂并且会有污泥附着,以上症状随时间发展到全鳃,最终观赏鱼因为呼吸受阻而死亡。
(2)肠炎
该病是由点状产气单细胞菌感染鱼体而引起的肠道疾病,常与其他疾病并发,如烂鳃病。患病鱼的症状表现为呆滞,游动迟钝,离群独游,鱼体颜色发黑,摄食减少但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排便为白色的黏液。解剖时,鱼腹中积水明显,肠道内无食物且肠壁因充血而发红。
(3)腐皮病
由于患病后鱼体的表面会有近圆形的病灶出现,且病灶的外围颜色发红,鱼体表面像被打上烙印一般,故该病又被称为打印病。初发病时,绝大部分病鱼的身体后半部分(鱼体的尾部及肛门的两侧)的肌肉和皮肤有红斑出现。当病情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鱼体的肌肉开始腐烂,鱼体表面的鱼鳞逐渐脱落,形成病灶。随着病灶变深变大,逐渐会有内脏或鱼骨显露出来。患病后的观赏鱼表现呆滞,游动迟钝且摄食减少,体质瘦弱,直至死亡。
(4)竖鳞病
该病最显著特征是病鱼的体表鳞片会竖立且严重时会脱落。该病的病原体有点状极毛杆菌、水型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等。患该病的鱼游泳迟钝且出现独游的现象。初发病时,观赏鱼的鱼体颜色发黑,鱼体的表面变得粗糙,肿胀。鱼体表面的部分鱼鳞向外张开,形状似松球一般。位于鳞片基部的鳞囊形成水肿,其内有半透明的液体积聚,从而导致鳞片竖立。该病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鱼体表面的的鱼鳞全部竖立,鳞囊内的渗出液带血。轻轻压动鱼鳞,位于鳞片基部的鳞囊中积聚的渗出液会向外喷出,鱼体表面的鱼鳞也会脱落。
(5)赤皮病
该病的病原体为荧光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科,革兰氏阴性菌。鱼体的表面会有出血,发生炎症,鱼鳞脱落的现象,以上现象最显著的部位是鱼体的腹部和左右两侧。病鱼的鱼鳍也会有充血,鱼鳍尾部腐烂的现象。鱼鳍间的组织被破坏后,其外形似一把损坏的扇子,这种现象被称为“蛀鳍”。鱼体的上下鄂及鳃盖部分充血,有呈块状的红斑出现。部分情况下,患病鱼体的鳃盖因为腐烂,其外形会变成圆形窗子一般,此现象被称作“开天窗”。
(1)鳃霉病
该病是由霉菌孢子寄生在观赏鱼鳃部而引起的,病鱼食欲不振、游动迟钝,鳃上黏液增多,侵袭鱼体鳃部的孢子经过生长发育,形成菌丝,破坏鱼体鳃组织,鳃瓣会有点状出血,造成鳃贫血,从而导致病鱼呼吸困难。严重时,鳃颜色变为青灰色。
(2)水霉病
因为患病的鱼体表面有菌丝形成,其形状似棉絮一般,呈灰白色,故又被称为白毛病。鱼体的体表皮肤受伤(由于捕捞、运输或寄生虫侵袭)后,病原体的孢子顺着伤口侵入鱼体,从而在伤口处生长萌发,吸取鱼体的营养。初发病时症状不显著,但随着菌丝的不断生长,其内部深入病鱼的组织而导致发炎和坏死,外部裸露在病鱼体表,给鱼体增加负担,且病原会大量分泌蛋白质分解酶,从而导致病鱼不安,在缸壁或石块上摩擦,使体表损伤加剧,且患病鱼体游动迟钝,摄食减少,直至死亡。
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是环境条件因素、人类因素或鱼体本身的内部因素,常见的有因为水中溶解氧含量不足而导致的“浮头”,饲养不当或水体污染而引起的中毒等。
(1)保持良好水质
放水前,要将所用水进行除氨氮、除氯等操作;养殖过程中,要定时进行饲养水体的清理,减少其中的排泄废物和饵料残渣;换水时,要注意水温和其他水质条件的变化应在所饲养观赏鱼的承受范围内。
(2)做好投放准备
进行观赏鱼选择时,要注意选择体质优良、抵抗疾病能力强的鱼体,用眼睛观察所选的观赏鱼体表色泽、游动速度、摄食情况等是否正常。在投放前要进行鱼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的传播。
(3)加强操作管理
饲养过程中,在进行人为操作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防止造成鱼体的损伤,使病原侵袭鱼体,造成观赏鱼患病。如在换水、挤卵的过程中,操作要认真仔细;捞鱼时,要准确下网,迅速捞出;保证饵料质量且要遵循四定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饵料投放;饲养鱼的水族箱、渔具、容器等要进行定期的消毒。
(1)勤于观察早发现
疾病发生后,要时刻注意饲养群体中的体表色泽、反应速度、摄食行为不正常的鱼体,发现后要进行仔细检查:体表、鳃部、鳍部等体外可见的部位是否有病原的侵袭,必要情况下,可进行解剖观察。
(2)隔离消毒防传染
当出现患病鱼后,不仅病鱼会成为疾病的传染源,病鱼所在水体及饲喂工具等均可称为疾病的传染源,此时需要将病鱼捞出进行隔离,换水并进行器具的消毒。
(3)及时用药早治疗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及时使用对症的药物进行疾病的治疗,常见的用药途径包括:①注射:主要的注射方式是将药物通过鱼体的肌肉及腹腔注射到病鱼体内,使其发挥作用;②口服:一般是将所用药物与相应的饵料混合在一起,投放到水中,病鱼在摄食的同时将药物食入体内;③药浴:治疗观赏鱼疾病较常用的方法,将药液按照所需浓度配置好,将病鱼放入药液中浸浴相应的时间,此间要注意观察,鱼体发生不适要立即停止;④局部用药:常用于寄生虫的处理(在鱼体的寄生部位摘除寄生虫)和损伤部位药物的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