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宏
(德宏州水产技术推广站,云南芒市 678400)
水产养殖即水产生物的养殖,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水产养殖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导致了水质环境污染。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优化水产养殖业空间布局,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实现质量兴渔的关键在于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同时也是推进水产养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
德宏州自然资源丰富,河流多、水库多、水质好。由于立体气候明显,使得高海拔水库一般在1200 m,低海拔水库也在600~800 m。水资源丰富,热区优势显著,发展渔业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依洛瓦底江水系有土著鱼类75种,经济鱼类20种,稀有鱼类6种,国家级水生动物4种。通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渔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州内每年生产的水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供应外,还有1/3的产品销往邻近的州、市及缅甸北部边境地区。全州丰富的渔业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渔业发展潜力较大。
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建设,科学规划水产养殖,既要保护水体及生态环境,又要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还要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1.稻田养鱼。稻田养鱼主要是以稻鱼共生理论为指导,利用人工新建的稻田鱼凼工程,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促进稻鱼共生关系,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截至2018年,全州稻田养殖面积7953.33 hm2,价格达50元/kg,为当地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2.革新养殖结构。在稻田养鱼发展初期,可以在稻田中养殖的鱼类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相应试点的不断增加,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生态渔业,现在的稻田养殖是水稻种植与多种水产(鱼、虾、蟹、鳖、泥鳅等)共同养殖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肥、种等自然资源,最终形成人们所需求的优质稻米和名优水产品等物质财富,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稻田养殖取得了较高的产品收益,使得稻田养鱼的养殖结构不断革新。
3.提高科技投入,改善管理质量。一是相关部门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制定科学养殖方案,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优惠,减少农民发展成本,解决其后顾之忧,进而提高其养殖的积极性,改善产业的发展状况。二是进行定期的渔业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农民专业知识和养殖技术水平,促使稻田养鱼产业形成高标准的产业管理模式和销售模式。为了维护养殖户的权益,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制度,用于严惩偷鱼者及恶意造成稻田毁坏的人员。三是对于稻田养鱼技术方面,组织技术咨询活动,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依据当地产业中出现的情况,制定适宜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鱼苗病害防治方面,加大治理力度,改善鱼苗成活率,为农民的收益提供保证。
2018年全州水产养殖面积747.6 hm2(主要是滩涂、塘坝、小水库和低凹农田开挖的池塘等),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860 hm2,水库养殖面积561.6 hm2,还有稻田养鱼7953.33 hm2。水产品产量达到46 524 t,其中淡水养殖产量29 836 t,占水产品总量的64.13%;水库养殖产量1796 t,占水产品总量的3.9%;稻田养殖4249 t,占水产品总量的9.13%。目前,在全州已建成的小(二)型以上水库66座,19座小(一)型、42座小(二)型水库分属农村集体,占小型水库总数的73.7%。从功能管理上讲,有饮水、灌溉、旅游、发电、水产养殖的不同功能;从行业管理上讲,有企业、旅游、水利、农民等分别对其进行管理,农业部门不负责对其具体管理,只是对养殖户(单位)进行水产养殖技术指导。
如何解决水产养殖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渔业部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水库水产养殖主要还是由水库业主进行粗放散养,即年初投放一定的鱼种,到年底或几年后拉网或撤水收获。芒究水库及其他水库开展的库区网箱养鱼,养殖户收益十分明显。只因芒究水库是饮用水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区域作为准保护区。通过调查全州开展网箱养殖情况来看,网箱养殖使得水库水体变黑,恶化加速,所以才取缔水库网箱养殖。
十九大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并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重点行动和举措,保护和恢复原有鱼类种质资源,增加江河、库区经济鱼类种群数量,维护生态平衡。渔业资源保护增殖放流地点分别在瑞丽江上游龙江水利枢纽电站库区、芒市大河风平江段、瑞丽江畹瑞大桥江段、陇川南宛河章凤段、大盈江太平江段5个增殖放流点。这些增殖放流点水面宽阔、水流平稳、生物饵料丰富,有利于增殖放流鱼类栖息生长并形成规模产量。增殖放流,前后共开展30次放流鱼700多万尾,放流品种多达10种以上。其作用:
1.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通过增殖放流,人工补充鱼类资源到水里,这样就增加了数量,改善了生物的种群结构,同时也能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有些濒危的物种就是现在水里面很少需要受到保护的品种,通过增殖放流可以增加其数量,起到对濒危物种的保护作用。
2.改善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根据放流的品种不一样,其作用也不一样,现在放流一些滤食性的品种如一些鱼类、贝壳类,它们可以滤食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通过这种作用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
3.促进渔民增收。近几年大规模放流水生生物经济物种,放流之后经过一段时间鱼类生长,渔民再去捕捞,渔民捕捞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鲫鱼、胡子鲶、鲤鱼、鲮鱼这些品种投入和产出比是很高的。另一个方面是增殖放流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扩大社会影响,让各界人士都来关注,水生生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来支持帮助并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社会效益显著。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是渔业管理的基本制度,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布局依据。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优化水产养殖业空间布局,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要将养殖水域滩涂纳入当地国土总体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统筹安排。按照农业农村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有关要求,依法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
要科学评价水域滩涂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水平,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确定养殖水域滩涂利用总体布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水域,要彻底清理“三网”(网箱、网围、网拦)养殖,在限制养殖区要科学确定养殖容量,严格控制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强度,禁止在湖库投放无机肥、有机肥和生物复合肥,要稳定池塘养殖,发展工厂化等人工可控环境水产养殖,保持水产养殖基本生产能力,保障市场基本供给。
要重视养殖技术模式的创新,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技术,并依据不同养殖水域有针对性的推广不同类型的生态化养殖技术。对于宜渔稻田,要依据其区域性和资源性特点,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不同类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实施种养结合,为减少稻田化肥和农药用量发挥水产养殖的作用,实现稻渔绿色发展目标。
各地要以“互联网+渔业”为抓手,打造行业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价格信息、市场分析预警、渔需物资服务、在线监测等为一体的渔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渔业生产主体动态数据库、水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渔需物资服务信息等功能,提升渔业管理信息化手段,以服务促管理。
过去的几年,虽然渔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渔业基础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低、投入不足、渔业服务和监管手段落后,使得全州广阔的宜渔水域、优越的生态环境等优势或潜力,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水库水产养殖水域利用率低、单产低,产业类型单一、产业特色不够凸显、产业带动消费层次低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人流、物流的不断增多,水产养殖业应进一步有效推进,丝毫不得放松。要走产业化开发之路,对水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把产业带动消费层次提升起来。
目前,全州人均占有水产品已达18 kg,已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倍多。也就是说水产品鲜活市场上“供过于求”,若任其发展,会造成渔业价格低,最终导致渔农收入降低。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对水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将罗非鱼的开发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名、特、优、新和土著鱼类的开发。德宏州作为全省罗非鱼出口创汇重点渔业基地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人流物流将会大幅提升。要顺势而上,将罗非鱼的开发作为重点,加大罗非鱼产业化开发力度,扶持罗非鱼加工厂建设,在水产品出口创汇方面有所作为。同时,加大名特优新和土著鱼类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对罗非鱼进行产业化开发,先充分利用好现有库区水面,建设罗非鱼库区网箱养殖基地。另外,充分利用库后地理和水源优势,开展库后标准化池塘水产养殖基地建设,进行无公害、规模化水产养殖。再根据水库的海拔、水温等,因地制宜养殖鱼种。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对水库进行重新定位、高水平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实现政府、开发商和水库周边群众共赢,实现农业、电力、渔业和旅游业四兴。凯邦亚湖、麻粟坝水库以旅游为主兼以生态养鱼;对现有较大的龙江电站库区、弄令电站库区、芒里电站库区水面,可在3‰的水质污染安全系数内实行限制网箱养鱼并兼生态养鱼;小(二)型以下水库除险加固后,原则上可定为养鱼库区。
面对人流、物流不断增大。要将家庭式的农家乐进行企业式运作,形成以第一产业(水产养殖)带动第二产业(运输、加工)和第三产业(休闲服务)。在养殖环节上,培育市场需求较大供给缺乏的名特优鱼类;在运输环节上,由加工厂牵头组建运鱼合作社;在加工环节上,除加工鲜鱼片、胶原蛋白、鱼油等高副加值出口产品外,加工生产一些旅游和鱼粉等产品;并扩大现有的家庭式的农家乐休闲垂钓项目,引入企业运作模式,应对多种人群、多种层资消费并实现产业延伸。
通过增殖放流来恢复渔业资源、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共赢。同时,让渔民们熟知渔业法律,有效掌握捕捞作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掌握安全救生基本知识和技能,切实保障广大渔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范渔业安全生产秩序。
可持续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水产养殖不能超过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不破坏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上加以控制,微观上给予引导,控制有效养殖面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品种,为水产养殖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