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境:搭建儿童言语生长的支架

2020-12-19 00:44邱光军
江苏教育 2020年73期
关键词:造境文本儿童

邱光军

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使命,蕴藏着滋养生命成长的育人价值。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把儿童的学习禁锢在无形的框架里,不能把儿童的思维束缚在教师的问题中。我们应当发挥学科的价值和教师的作用,让课堂丰盈起来,让儿童的情感活跃起来。儿童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才能实现生命的拔节生长。笔者认为,要实现这样的课堂愿景,为儿童的言语生长提供有效的支架,造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

一、造境的内涵及作用

1.课堂造境的概念界定。

较早提出“造境”一词的是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这里的造境指的是根据理想创造的主观虚构之境。刘晓伟认为造境是运用教学语言创设分享意义的情境。这使造境具有了教学意义,但局限了造境的范围。

本文的造境与上述说法不完全相同,本文的造境直接来源于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特设境遇”,指的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促进儿童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体验,教师根据文本特征和儿童状况而引入、再现、创设具体场景和氛围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2.造境的分类及作用。

关于造境的分类有不同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时间维度为标准,造境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学前造境,激活儿童的原有经验,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为儿童的学习提供环境支撑;二是学中造境,针对儿童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提供支架,以便儿童能够增强自主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能力素养的提升;三是学后造境,儿童通过回味教师造境的过程,领悟并逐渐学会造境的方法,懂得造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样就把课堂情境生成儿童个体独特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造境既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指向儿童言语生长的目标。

二、通过造境搭建言语学习的支架

1.因情造境,化无声为有声。

人都是有情感的,每一篇文章也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课堂教学也应充满情感。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不仅要调动自己的情感,还要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运用生动的语言激起儿童内在的情感,使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让儿童在共同营造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让儿童讲述自己或亲人回乡的经历,从文本回到生活去体验乡情和亲情。这样,儿童对这句话就有了深切的感悟。

教师的朗读也是因情造境的重要方式。教师带着饱满的情感,用悦耳的声音进行朗读,带给儿童的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营造了一种合乎文本意蕴的学习情境,让儿童的精神受到洗礼,素养得到提升。如笔者小时候在学习《黄继光》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朗读全文,当读到“他张开双臂向敌人的火力点扑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时,突然没了声音,只见教师已热泪盈眶,在场的同学们也都为之动容。此情此景,笔者至今记忆犹新。可见,教师在朗读方面的因情造境能对儿童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缘事造境,化无形为有形。

小学阶段,教材中写人记事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但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借助实境课堂,将文本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儿童走进文本,进行角色扮演,进而设身处地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进深度学习。再者,为了进一步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引领儿童的思维“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文本的关键,找准儿童思维的生发点,适时造境,引领学生在质疑问答及独特体验中自由生长。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师:读了“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段话,我想起一次家庭聚会时的情景。在座的年轻人,有的就职于某国际知名公司,有的在读硕士、博士,众人投以羡慕的目光,赞许之辞不绝于耳。偶然间,我发现有一个人默不作声,甚至面带羞色,她本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因为过去贪玩,荒废了时光,以致今日无所事事。我想,当时她一定悔不当初了。

生1:我爸爸曾经也是个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中学时迷恋电子游戏,成绩下滑,最终没考上理想的学校,我一定要吸取他的教训。

生2:我们现在就要珍惜时间,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师:大家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齐声朗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对儿童而言,鲜活的情境,生动的讲述,深刻的个性化体验更有助于满足他们言语表达的渴求。上述案例中,教师和儿童一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了独特的个性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自主建构,从而使课程更具生命的活力。

3.以理造境,化现象为思想。

语文教学不仅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还要关注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因此,教师还要注重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事理,引导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体验,不断增强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教学《牛和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而造成结果偏差的现象,还可以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蕴含哲理的名言警句进行讲解,帮助儿童深入理解文章。除了名言警句外,普通人的感悟同样可以成为造境的语言材料。后者因贴近师生生活,更容易激发儿童思维的兴奋点,也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

4.以文造境,化语言为力量。

教学中,教师借助“情”“事”“理”来造境,为儿童搭建学习的平台,实现素养的提升和生命的成长。而语言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也具有温度和力量,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语言。以文造境的“文”便是指文采,即语言生动、表达精彩。语文教师要发挥个人和学科优势,展示语言的力量,彰显语言的魅力,通过形象地表达和动情地渲染创设情境,并引导儿童入情入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战‘疫’情”话题作文时,教师这样启发儿童:“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出现,让这个春节很不一样。在这场战‘疫’中,一个个‘逆行者’坚守岗位,他们用生命守护人民,成为这个春节最亮丽的风景线。在医院,医护工作者每天工作10 余个小时,他们用生命与病魔博弈,他们坚信只要不放弃,便能战胜疫魔。在路上,我们总能看到交警忙碌的身影,他们也在用生命捍卫人民的安全。尽管寒风凛冽,但他们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社区里,工作人员和爱心人士也纷纷献出一己之力,为抗击疫情勇担社会责任,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教师充满温情、富有诗意的表达,触动了儿童的心灵,促使他们体味语言、引发联想、经受精神的洗礼。

三、造境内涵的持续生成与发展

造境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在所造之境的辅助作用下,儿童的生命得以自由地生长,充盈着思想和情感的力量。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准确地定位造境,如何使造境持续生成,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一方面,要进一步厘清虚与实之间的关系。造境是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需要,在课堂中设定或即时生成的一种教育场景,充满着不确定性,归根结底是一种虚的理想主义的表达。在现实课堂中,教师依据文本创设出具有现实性的实境。造境和实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应该本着虚实结合的原则,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实时选用或转换,确保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理顺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造境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目的是让儿童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活动,促进儿童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儿童通过课堂学习或情境体验,获得情感的熏陶、语言和思维的生长,从而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广大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并理顺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造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综上,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敢于创造,善于造境,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品质,为儿童的言语生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造境文本儿童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清初四僧绘画笔墨造境与情态表达探析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无才勤补拙 造境意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