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摘要:近二十年,人们对现代散文的特性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把握,认识到散文的核心特点是运用自由的笔法表达作者个人独特的思想或情感,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散文教学要求教师对散文的丰富样态和多种形式进行关注,尤其对一篇具体散文文本个性特征加以重视,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要帮助学生在“篇章格局”的阅读经验基础上建立文本阅读的“情境模型”,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人生体验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散文 个性特征 阅读教学 体验理解
一
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随后渐渐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郁达夫说:“现在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 ,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葛琴的一篇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文章《略谈散文》说:“新文学在中国发展以后,在文学形式中间,通行着一种抒情的小品文,我们叫它散文……它大概是抒情诗的内容,而以自由的文体写出来,相类于散文诗而言它更自由和广泛一些。”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神散形不散”的理论和散文创作广泛流行,对于中学散文阅读教学影响深广。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学者对散文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林非的《散文的昨天和今天》、范培松的《中国现代散文史(20世纪)》、李晓红的《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和孙绍振的《散文审美规范学》等论著都对散文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这些著作对散文的阐释,都强调散文的核心特点是运用自由的笔法表达作者个人独特的思想或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些阐释对于纠正中学散文阅读教学的偏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
散文教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散文文体研究的这些成果,有助于改善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效果。虽然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上,不少老师还挣脱不了“形散神不散”观念的束缚,但有一些老师已经自觉地运用新的理念改变教学现状。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不久前在“广德市散文教学研讨会”上听到的我市励志中学向英老师的一节观摩课。向英老师教授的是八年级下册的课文《灯笼》。 吴伯箫先生的这篇散文意象繁多,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这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学生真正要读懂文章深厚的内涵还是离不开教师恰当的指导。向英老师同许多教师一样,从指导学生利用“自读提示”入手自主阅读课文,课堂教学体现出对这篇散文自由笔法和通过灯笼这一物象寄寓的复杂情感的集中关注。但与一般教师不同的是,向老师特别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本文阅读的“情境模型”,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获得深层次的人生体验和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读出作者“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这一点给我们观摩的教师以深刻的启示。
三
向英老师在初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之后,提示学生关注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准确捕捉关键信息,这是为进一步阅读课文做准备,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助读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向老师让学生说一说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写到的灯笼有哪些,明确各段所写的不同的“灯笼”。这是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了解,是阅读理解的第一层次——理解文章的“表层编码”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理解分“表层编码”“篇章格局”“情境模型”三个不断深入的层次,相关论述见《阅读教学教什么》)。
第二大环节是让学生默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感受文章选材和篇章布局的特点。梳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发现本文选材的特点:看起来自由,实际上都围绕着“灯笼”这个标题而聚合;选材自由,角度却别具匠心(由那个时代常见的灯笼引发的事),它们有的写亲情,有的写乡俗民情,有的写传统文化,都是作者亲身感受或联想到的生活琐事。这些材料被作者有序地组合起来,从最平常、细微的小处写起,从小孩子喜欢火写起,写到家里的灯笼,再写到家乡的灯笼,最后写到历史典故的灯笼,由亲情到乡俗民情、家国情怀,最后自然抒发自己“愿为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小中见大,水到渠成。这个环节就是王荣生教授说的学生在阅读时建立“篇章格局”的层次,这是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进入第三层次的基础。
因为《灯笼》这篇散文內容丰富广泛,形式自由不拘,教学可以关注的点多,处理不好就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所以向英老师把教学的着眼点聚焦到散文的“自由笔法”和“感情的自然流淌”上,这是这篇散文的个性特征。
这节语文课最重要的是第三环节,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自由的笔法(个性化的表达),而且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去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达出来的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考,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我们回不去的那个特定的时代烙在作者身上深深的印记”。课堂上,在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之后,向英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熟悉的句式和不常用的语句,体会本文语言口语、书面语并用,长句与短句交融,活用诗词典故等灵活、自由的语言特色。接下来是教学最关键部分:聚焦“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上灯学”和最后两段等关键的语段,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深入体验文本所寄予的情感。如:品读“上灯学”处“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这段文字,向老师引导学生体味“母子情深”——孩子上下灯学,挑着灯笼走去挑着灯笼走回,有孤独、落寞、恐惧、难熬之感,但这些感受被母亲的慈爱消融了,母亲柔声的吩咐、耐心的等候、细心的照顾、体贴的爱早已烙印在心中。就这样,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体味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丰富了情感体验。向英老师的教学是在让学生充分建构“篇章格局”的阅读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更加深入的“情境模型”层面。
向老师的课启发我们,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散文,教师先要钻研文本,把握文章独特的个性;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合理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充分体味作者的情感,在阅读中学会逐层深入地了解阅读文本的方法、路径,由浅层次的理解文本的“表层编码”逐步深入到把握“篇章格局”和建构“情境模型”,理解散文“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言语表达”。
四
无论是教读课还是自读课,不能让学生进入深层次阅读的课都是低效的课。向英老师的这节课向我们展示了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篇散文深层次阅读的方法和路径,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一种深度的学习活动。然而,阅读教学的领域广泛,各地学生情况复杂,依据学情和文体特点指导学生深层次阅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也很难用一种教学模式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共同努力,探索更多更丰富的方法和路径。
参考文献: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