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国内学者的影响

2020-12-18 02:37曹世瑞
关键词:写本寒山北美

曹世瑞

(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北京 100872)

一、 引言

1978 年,钱钟书曾谈到当时国内学术界对国外汉学研究知之甚少,他说:“这种无知是不可原谅的,而在最近的过去几年里它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亏得它并非不可克服的。”①四十多年过去,当年国内与国外学术界的这种隔膜已经不复存在。国外汉学家的著作在国内系统地翻译出版,使他们的研究为国内学者所熟知。 国际学术会议经常召开,国内外学者得以面对面交流。 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汉学研究的重镇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其中留在国外担任教职的也不少。 这些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他们的研究算是‘国学’还是‘他者的眼光’呢?”②或者如有些学者所说,北美汉学研究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北美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由于语言的障碍,大量文献阅读非其所长,而比较的眼光、理论的运用和跨学科的研究是其特点。 首先是比较的眼光。 跨文化、跨语言的外国学者,在看待中国文学时,自然带有比较的眼光。 法国汉学家佛朗索瓦·于连曾说研究中国的目的是要回到西方的自我, 因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从外部观察西方的最好镜子。③其次是理论的运用。 20 世纪各种文艺思潮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运用于文学研究,汉学界也很自然地使用这些方法。 跨学科研究是北美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费正清在哈佛开创了美国的“区域研究”模式,突破了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学科壁垒,侧重现实问题的研究。 当代北美中国文学研究仍然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把作家和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史之外的更大的环境中考察,从宗教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文学作品。 孙亚鹏认为这种跨学科的研究特点和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美国大部分博士培养的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用一个学期修习研究方法论,且授课教师通常不是学生学术上的第一指导教授。 这种做法使得年轻学者不受任何特定研究方法的局限,可以自由地选择最适合他们所使用的文献数据进行他们的研究。”④

影响当然是相互的。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国外学者自然会受到中国学者的很大影响,就像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一定会受到英美学者影响一样。 另一方面,国内学者的中国文学研究也会受到国外汉学界的影响,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更需要认真梳理和总结的。 他者的眼光有可能是误读,也有可能是出乎其外的独特视角。

有些问题是国外汉学界提出来的,提出之后在国内学者中也引起了很大反响,引发讨论,成为学术热点。 比如歌德提出“中国没有民族史诗”就是一个这样的问题,鲁迅、胡适、钱钟书、朱光潜都对这个问题有所回应。 又比如,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虽然已经一百多年了,近年来仍然有很多国内学者撰文讨论。 北美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他者的眼光、跨文化的视角,同样提出了一些引发国内学者热议的问题。本文拟梳理其中的两个,一是“写本研究”,一是寒山诗研究。

二、 写本研究

写本与刻本相对,写本是手写流传的本子,刻本是刊刻流传的本子。 宋以前大致上是中国的写本时代,宋以后是刻本时代⑤。 写本与刻本在制作和传播方面有很大差异,将宋以前的文学放在写本时代的大背景下研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

一般认为写本学发端于西方,是由研究早期埃及的莎草纸、羊皮纸,印度的贝叶写经等而产生的学科,与日本人的“书志学”有交叉之处。⑥

北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重视写本研究,从抄写、结集、流通的过程,考察文本传播和接受的复杂状态,以宇文所安为代表学者。 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一书,书名用“生成”而非“创作”或“写作”,作者侧重的是中国早期经典诗歌是如何在流传中经过不断改写而成为今天的样子的。⑦在中国影响很大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导言中,宇文所安也强调了写本文化的重要性,“印刷时代之前,我们看到的是文本变化的沉淀物,后人借助这些沉淀物,通过重新抄写、编辑、修订等方式,按照他们自己的趣味和利益塑造文本遗产。”⑧在北大召开的“中国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理解——中美学者对话”学术会议上,宇文所安的发言《关于“文献学”》进一步阐述其观点,认为传统的文献学、考证学研究基于一个预设:一个文本写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出自一位单一的作家之手,有一个可以被重构的语境或背景。 但这个预设并非总是可以成立的,很多文本和文集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地演变“进化”⑨。 哈佛大学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从异文的角度研究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历程。 她认为:“在抄写时代,一个抄写者作为一个特别的读者,可以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在手抄本中,作者和原本并不占据“稳定、权威的中心地位”。 在这本书的引言《杜诗与韦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读者与文本的关系》中,作者提到了韦氏妓改动杜诗的故事,以说明手抄本文化中读者与文本的关系与刻本时代不同。 抄本文化中没有刻本时代那种“定本”,抄本是变动不居的。 同样,陶诗的各种异文背后是传抄者或编辑者无意的舛误或有意的选择,通过选择异文创造出更符合人们文化理想的陶诗。⑩

国外汉学界的写本研究对国内学者影响很大,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的一些青年学者,他们与海外学者交流频繁。 写本的流动性,作者也许并不唯一,这些观念已经成为他们研究周秦汉唐文学必然会考虑的因素。 当然这绝不是说国内的写本研究是对国外研究的模仿。 实际上,写本研究的很多问题是章学诚、余嘉锡就已经提出过的。 比如先秦典籍的作者问题,刘向校书对先秦典籍的改变等问题。美国汉学界对写本研究的强调对国内学者是有启发的,而同时国内学者对此一问题的研究也有所推进。 如孙少华发表于2015 年的《钞本时代的文本抄写、流传与文学写作观念》一文,从抄本文化的角度考察文学写作观念,认为钞本时代集体性的选本、类书和社会性或个体性的钞本,皆有不同程度的文字改变,体现了编纂者对钞本文学的认识和对当时文学写法的取向与导向。 刻本时代呈现出的钞本时代的文字变化情况,说明中古时期的文本观念,是将文本视作一种“公共资源”,因而才具有不断改变文本文字的可能性。 通过钞本时代的选本、类书与钞本、刻本,可以大致了解周秦汉唐时期文学文本的抄写、传播和写作观念。程苏东《写钞本时代异质性文本的发现与研究》认为写钞本时代文本的创造者并非只是作者,而是有四种生成主体:作者、述者、钞者和写手。 此四种角色对于文本拥有不同的权利,特别是文本的钞者尤其值得注意,抄者整合多元文本来源,生成具有“异质性”的衍生型文本,对于我们了解写钞本时代文本的生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写本学也为敦煌文献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敦煌文献多数为写本文献,是现存写本文献的重要部分。 过去对敦煌写本的研究,关注的是文献的内容,与对刻本文献的研究方法没有本质区别。写本学本就是由研究埃及的莎草纸、羊皮纸,印度的贝叶写经等写本文献而产生的学科,受国外汉学界写本学的影响,国内敦煌文献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角度和新的关注点。 写本学将一个写本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更关注写本的物质形态,包括纸张、书写工具、书写格式、装帧,还包括哪些内容被抄写在了一起,文献的正面和背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当时抄写的用途等等。 这是因为写本与刻本在制作和传播方面有很大差异,以刻本的研究方法研究写本会出现偏差。 比如以作品为纲的整理方法,这是整理传统刻本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伏俊琏认为用这种方法整理写本时期的文学,可能会割裂写本的完整性,忽略写本所保留的作品的生存情境、作品的运用情形等文化信息。

三、 寒山诗研究

《全唐诗》收录寒山诗三百多首,这些诗不一定出于同一位作者。 寒山的生平扑朔迷离,有很多传说的成分。 传说他把诗歌写在山林间的岩石和树皮上。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寒山与拾得是“和合二仙”。 清雍正年间,因为寒山、拾得在民间广泛的影响力,这两人被追封为“和合二圣”。

寒山的诗歌用语通俗,受禅宗影响,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新文化运动期间,寒山诗以其白话诗特质进入当时学者的视野。 胡适《白话文学史》将寒山与王梵志、王绩并列为唐代早期的三位白话诗人,考察了寒山的生平与创作。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也对寒山诗推崇备至。 然而,当白话文完全成功之后,寒山诗又退出了主流学界的视野。 总之,在后世的一千多年中寒山诗并未成为经典。

然而寒山诗在海外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寒山诗早在宋朝就传到了朝鲜和日本。 寒山诗在日本很受尊崇,不仅译注版本众多,而且寒山故事被改编成文学作品,渗透进普通民众的生活。 比如日本近代小说家森鸥外曾创作过短篇小说《寒山拾得》,小说发表于1916 年,是森鸥外晚年最重要的历史小说。 森鸥外的《寒山拾得》以寒山故事为基础,但实则借助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理想和信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森鸥外还有一篇《寒山拾得缘起》介绍《寒山拾得》这篇小说的创作经过,提到当时日本随处可见寒山诗集,普通人家的壁龛里也挂着寒山拾得的画像。 陈民镇介绍日本民间对寒山的崇拜时举了一个例子:日本民众喜爱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主要原因是相传诗中的“寒山寺”即因寒山得名。 虽然苏州的寒山寺与诗人寒山并无关涉, 但每年仍有许多日本民众来苏州寒山寺造访诗哲遗踪。”

美国的寒山诗传播以日本为中介,随禅宗热一起传入美国,被五六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发掘。 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寒山诗影响。1958 年,他在《常青藤评论》发表24 首寒山诗英译,在美国影响很大。 杰克·凯鲁亚克1958 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达摩流浪汉》扉页上写着“Dedicate to Han Shan”(献给寒山)。 寒山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偶像。 张法等的《寒山诗:本来面目与寻谜之路》一文对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考之甚详。 文中写到:

一群与寒山、与整个中国有着不同人种血统、文化传承、体貌特质的异国青年——五六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高唱着这样的歌曲:

I am Cold Mountain

if you please

Iam Cold Mountain,

if you don’t please

这帮西方的“跨掉的一代”让东方的寒山成了“时尚第一人”。 这首“我是寒山”之歌,如果不用字对字的直译,而要翻出原词的精神,似可译为:

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

我都是寒山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我就是寒山

管你喜欢不喜欢

寒山诗在美国几乎被抬到了与李白、杜甫并驾齐驱的程度。 宇文所安形容寒山诗在美国的风行:“读过中国译诗的美国人几乎都知道寒山。”从中国民间的“和合二仙”,到“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偶像,其间的接受与误读,耐人寻味。

寒山诗在美国的风行首先影响了香港和台湾的研究者。 香港浸会大学钟玲则在1970 年台湾《中央日报》的副刊发表《寒山在东方和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一文。 作者自述是在美国威士康辛大学读研究所时对寒山诗产生了兴趣,《寒山在东方和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一文也是她硕士论文的一章,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文中,钟玲描述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寒山如何受到美国青年的推崇,“若是你漫步于那几间美国名大学的校园里,例如加州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遇见那些蓄了长发、光着脚、挂着耳环(男的或女的)满街跑的学生,不妨问一问他们有没有读过寒山的诗,十个有五个会告诉你他们很崇拜这位中国诗人寒山。”

大陆学界随后也受到了影响,重新将眼光投向了寒山这位远行的诗人。 中国知网收录寒山诗研究论文330 篇,硕博论文58 篇。 在这些论文中,大半涉及寒山诗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翻译”“斯奈德”“垮掉的一代”是反复出现的主题词。梳理寒山诗远行的足迹,思考寒山在海外的接受与误读以及背后的原因,是学者的兴趣所在。 如张法与张志君、张格合作论文《寒山诗:本来面目与寻谜之路》提出:“在中国一直处于边缘的寒山,却成了世界级大诗人,这本身就是个谜。 此谜引起了寒山诗的研究热。”张开媛《远走他乡的寒山:禅空观和禅诗的在美传播》提出:寒山诗作的禅空观,受到禅宗解《金刚经》之“法有我空”思想的影响,这被斯奈德继承,并发展出生态理论。 斯奈德不仅是中国禅的追崇者,还是垮掉派的代表人。 他对寒山诗作的译介,刻意选择了译者误读,但却契合了当时美国的文化环境 ,使得寒山诗作在美产生巨大影响。陈民镇《寒山诗在日本、美国的流播——一个文学他国化的典型个案》一文考察寒山诗在日本、美国的传播,认为寒山诗在日本、美国的流播是一个文学他国化现象的典型个案。

一国文学中并不引人注目的普通作品在他国读者眼中成为经典,这在文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明代人情小说《好逑传》被翻译到欧洲,受到大文学家歌德的推崇,进而引发了歌德对世界文学的论述,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寒山诗研究也是如此。 通过他者的眼光,重新发现文学史上不受关注的作家,这是国外汉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影响的一个方面。

四、 结语

北美汉学家大多受到东方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双重影响,因此他们研究中国文学的观点、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与国内学者会有所不同。 随着中美学术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北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大量介绍到国内,中美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使得北美汉学研究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北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他者的眼光、跨文化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问题,“写本研究”与“寒山诗研究”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两个。 这两个问题都对国内学者产生了影响。 写本研究重视文本物质形态的研究为敦煌写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写本研究中“文本的流动性”“作者不唯一”等观念尤其对国内学者的影响很大。 而“寒山诗”由于在美国的风行,转而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跨文化接受与误读的研究样本。

当然,北美汉学家研究的局限性也是需要讨论的,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学者撰文批评北美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 首先是他们对中国进行“对象化”和“他者化”的研究,并将中国作为西方的对立面。 其次是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熟稔,以及因为语言的障碍缺少大量的文献阅读,也因此北美汉学家的一些研究总让人有隔着一层的感觉。 比如有一个美国汉学家分析路翎的小说《饥饿的郭素娥》,抓住郭素娥这个很普通的女性名字大做文章, 说什么“娥”有嫦娥奔月的寓意“素”和“郭”在心理分析上都有很深的涵义等, 像是完全没摸着门道。影响是相互的,本文讨论的是北美汉学研究对中国学者的影响,而实际上目前中国学者对国外汉学研究的影响也许是更大的,这是需要另一篇文章讨论的问题。

致谢: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徐建委、蔡丹君和电子科技大学何敏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出的建议!

注释:

①《钱锺书集》,第181—182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版。

②孙亚鹏:《新世纪北美中国文学研究现状与趋势(2000—2016)》,《文学理论前沿》,第十六辑。

③王炎、张隆溪:《跨文化视域:北美汉学的历史与现状》,《文艺研究》,2008 年第1 期。

④孙亚鹏:《新世纪北美中国文学研究现状与趋势(2000—2016)》,《文学理论前沿》,第十六辑。

⑤郝春文:《敦煌写本学与中国古代写本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 年第2 期,第67-74 页。

⑥伏俊琏:《通过写本学,解码中国早期文献》,《光明日报》,2019年10 月12 日010 版。

⑦Stephen Owen,The Making of Early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6.

⑧《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年版,第13 页。

⑨程苏东:《“中国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理解——中美学者对话”召开》,《文学遗产》,2016 年第1 期,第52 页。

⑩ Xiaofei Tian,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5,p22.

猜你喜欢
写本寒山北美
北美灰熊被杀案
寒山即景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书法作品欣赏
向西!穿越北美
西夏写本《佛前烧香偈》考
西夏文写本《整驾西行烧香歌》释补
北美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