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陈玉露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实施数字化、信息化教育已是当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如何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来打造高效教育平台,是当前每一名一线教师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网络与教育的融合需待时日,网络本身也有其不良的一面,如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信息内容驳杂等等,因此,网络与教育的对接需从课程资源入手,引导学生以剔除的方式将网络不良信息排除在外,让学生通过有选择性的操作方式,于网络中汲取有益信息,助力其学习和成长。网络资源的运用需从课堂与课外两个层面来实施,由教师来主导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选择、建构与应用,由学生完成网络资源应用的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个体潜力,提高网络资源的应用效率。
应用网络资源的前提,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于课前自主选择相应的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为学生规划选择网络资源的大体方向,让学生在某一范围内开展网络资源的选择与建构,以提高应用效率。此外,以学生为主体采集和建构网络资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引导学生在选择网络资源过程中加深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创设“先学后教”的组织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以“普查与抽样调查”一课为例,作为初中生接触统计方法相关知识的第一课,本课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以及频率与概率等知识的有效性,关系着学生能否围绕统计方法建立起认知图式。为此,在授课前,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三个层面来选择和建构网络资源,以提高本课的学习水平。
其一,围绕统计方法采集相关网络资源,初步了解统计方法的概念、内容及其应用价值,确立普查与抽样调查在统计方法中所占据的地位。
其二,围绕普查与抽样调查采集网络资源。分别通过互联网查找普查与抽样调查的相关资料,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确立其核心概念和应用方法,包括调查方法的特点、应用原则、所包含的调查方式等等。同时,借助互联网查找关于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具体案例,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有条理地列出案例中应用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先后顺序和案例特性,最后确立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应用价值。
其三,通过慕课或Moodle 平台查找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视频,确立学习本课的重难点,并根据重难点知识理顺学习的思路,确定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在网络资源的建构方面,可将选择好的网络资源通过三种方式呈现出来。其一是链接,对于一些内容信息量大或格式复杂的网络资源,复制其链接上传到学校计算机学习系统或微信群、QQ 群等师生交流平台,供其他学生浏览。其二是word 文档,将网络资源中的重点部分复制粘贴到word 文档中,用序号和备注详细说明资源的来源和应用方向,上传到微信群或QQ 师生交流群。其三是纸质文档,将新课中所含的概念、定义或重难点知识摘抄或打印成纸质文档,供课堂上学习使用。
教师在课前首先对学生自主设计的网络资源进行对照分析,筛选出其中最具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网络资源,通过微信群或QQ 师生交流群展示出来,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将已选的网络资源录入课堂多媒体系统,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的过程和时机应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
仍以“普查与抽样调查”一课为例,在课堂开始阶段首先设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知识是什么?需要运用哪些方法来突破重难点知识?
学生呈现自己的网络资源:学习重点是掌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梳理总体、样本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可采用实验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一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实验。
在授课环节,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自选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借此提炼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内容与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于课堂上分别开展实验性的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班上全体学生的平均课外学习时间。
过程:首先由教师模拟对班上每一名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进行普查,最后汇总,除以班上学生的总人数,得出学生的平均课外学习时间。
抽样调查:班上学生开展课外网络资源选择与建构的基本水平。
过程:首先统计班上学生人数,确立抽样框,其次采用抽签的方式抽选调查的单位数,最后按照比例开始抽样调查。
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记录下普查与抽样调查的顺序,与自己所选的网络资源进行对照,了解自己在选择网络资源过程中存在哪些疏漏,最后总结课堂。
事实上,运用由学生自选和设计网络资源的方式,是转化了以教师为主体开展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模式,在先学后教的整体思路下,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课程资源的采集与制作,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他们在自选和设计网络资源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助力他们不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