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策略

2020-12-18 22:43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亚太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生素养探究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李 呈

一、丰富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个生成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和思考,才能构建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主动参与学习的驱动力通常不是来自远大的理想抱负,而是源于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而,构建培养学生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首先要落实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上看,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应把握以下几点。

1.基于小学生“定力”不足、耐心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课堂教学模式应富于变化、丰富多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在以前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模式,最后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效率不明显,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创新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对于这种相对比较简单易懂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把小数的基本性质和意义讲清楚了,这个知识点可以不讲,布置学生先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讲解、分析,如果需要补充的,让其他学生再补充,针对讲解结果,教师最后再进行总结。这样的课堂模式,更符合学生喜欢探究的特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无数遍、多做练习效果好得多。因为教师的讲解是自己方法和经验的总结,而学生的分析和思路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即使讲错了,经过教师的补充和纠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如果学生长期这样坚持,他们不仅会主动自学简单的知识,还会去探究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养成主动思考和探究的习惯,课堂效果自然比较理想,顺其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天性,教师应注意采用一些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乐趣、开放自由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不仅学到知识,而且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他们30 张彩纸,然后教学生手工制作纸船:“大家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出来的纸船漂亮……请大家在做纸船的过程中想一想,每个纸船需要用4 张纸,那么,每个小组一共可以做出多少只纸船?还剩余多少张纸?”——让学生在快乐的手工游戏中完成对“有余数除法”理念的感性认知,既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品质。

3.小学生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心理特征,就是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战胜“对手”。利用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组织一些具有比赛、展示、评比等元素的学习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而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课时,在带领学生认识了时针、分针之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一个时钟,然后用电脑变化时钟上的指针,让学生抢答:“现在时钟上是几点几分?”谁抢答正确了,就在屏幕上显示学生姓名并奖励一个“小红旗”。学生马上就对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生活,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渗透数学素养理念,不是一节课或一个月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好的学习能力,就会对数学学习有较强的感觉,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很快提升。同时,学生还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去观察周围事物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以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为例,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实际生活中的房屋装修和面积计算,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融入生活中,让他们观察房屋的设计特点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就会从体验中加深印象,化难为易。同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各种房屋平面图,并计算出铺地板所用地砖的面积,来辅助学生理解并计算多边形图形的面积,由此培养他们对数学的一种直观意识,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再比如,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讲授如何进行竖式计算,而是先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妈妈买回来10 盒铅笔,每盒12 支,你能帮助妈妈算出来一共买了多少支铅笔吗?请大家分组讨论,看看怎样计算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讲授计算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打开其思维空间。在学生对这个生活性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思考之后,教师再带领大家导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会计算的同时,发展其实践意识和实践思维能力。

三、培养交流意识,激发探究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地猜想和尝试,而且需要有交流和质疑的意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质疑,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交流意识,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任何知识的传授和理解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便于交流学习,我们的数学教学也一样,如果数学学习只停留在会不会做题的层面,而不会用语言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的话,那么学到的也只能是一些表象知识,无法深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之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巩固的时候,给他们出几个有趣的试题:24×11=?52×11=?62×11=?“请大家分组研究一下,这几道计算题有什么特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题时,能不能不用竖式就计算出结果来呢?”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分析这几道题的规律,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与同学充分交流探讨,开动脑筋自己去发现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意识,又因为符合小学生的探奇心理,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探究学习兴趣。

四、多元化的评价,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文化修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角”,课堂以发展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重视学习过程。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恰当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有效的,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如,当一个成绩并不理想的孩子主动参与了交流和探究,教师应该鼓励他,让他到讲台上讲解习题,提高他的自信心;当一个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有了新的发现时,应该鼓励他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以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只有在一个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中,互相评价和欣赏,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

此外,评价的多元化还指教师给学生的评价除了结果性评价之外,还应多采用过程性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指导性的评价,使评价对学生素养的发展具有指导价值和生成性。比如:“刚才小明那个小组讨论如何计算10×12 的时候,想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先用9×12 计算,再加上1 个12;第二种是先算出10 个10,再加上2 个10;第三种是先算出5×12,再乘以2……说明这个小组每个同学都充分开动了脑子,勇于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这个小组学习,不满足于一个解题思路。”通过这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此外,请学生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让他们对同学的学习成果、过程进行点评,评价方的多元化也能起到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效用。

综上所述,在素养教育目标下,我们追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首先要明确,所谓的高效不仅是指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知识,而且要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构建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心智特征,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培养其实践素养,应该善于使用多元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应该重视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应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交流互动平台以促进其交流协作素养的发展。只有抓住了这几个要点,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小学生素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