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2020-12-18 22:43福建省建瓯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叶晓文
亚太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规则法治道德

福建省建瓯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 叶晓文

许多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有“规矩”,平时交往中对人不礼貌、随处乱写乱画、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以上所讲的“规矩”就是指“社会行为规则”,是社会上所认可的文明礼仪和道德行为规范。

在构建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加强规则意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体会到遵纪守法带来的重要意义。目前阶段,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于各种规则定义还不够理解,甚至有学生认为规则与自由是对立的关系;有的学生漠视规则,给其他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还有的学生仅仅只是害怕破坏规则而受到惩罚,并不是从心里认可规则等。这些表现都体现了目前小学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对自身带来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小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的养成

小学生只有遵守社会行为规则才能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和前提。社会行为规范所延伸出来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含了国家法律法规,而且包含了道德规范、文明准则、行为礼仪等。社会行为规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促进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形成。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也把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了进一步规定,要求小学生“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道德规范和良好品质塑造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抓住这段时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以及社会公德意识。在学生步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时,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对各种行为规则的认识,并且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符合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材教育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材将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每个学期各个单元中间都会有规则意识的内容,包括了学校规则、班级规则、交通规则、公共场合规则等等,并且在内容的安排上呈螺旋式上升。教师应在上课过程中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与发展,让学生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由于小学德育课堂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使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只有遵守学校以及班级的各种规则,才能让我们的集体变得和谐;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出行安全;只有遵守公共场合规则,才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二、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启发学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主动积极地投入素质教育课堂中,特别是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明确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应以指导员的身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于小学生的教学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用趣味生动的授课形式来取代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从改变自己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并且,调查显示,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很有必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此外,规则意识的树立要着眼于未来,立足现在,让学生能够在点滴的学习中担负起未来建设美丽祖国的使命,并能将这种意识带到日后的生产生活中,为构建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贡献。

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班级是什么,感受三年班级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美好回忆,反思自己班级的优缺点,明白班徽是一个班级的标志、是班集体的象征,代表了一个班的奋斗目标。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所以我们需要为班级制订班规。国有国法,校有校规,班有班规,班规可以让班级生活健康有序,使学生能够在班级中愉快、安全地学习和活动。因此,学生需要自觉遵守班规,做班级的守护者。

(二)开展情境教学,感知规则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之后,就要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规则,让他们更加明白规则是什么,会出现在哪些场景,有什么益处等。小学生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成长过程中会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足而做出许多不合规则的事情。为了让学生能够感知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从情境中感知规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例如,在学习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时,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教室本来就是班级活动最多的场所,在课堂中创设班级情境,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来组建班委,建立起班级规则,有利于学生切实感知规则,形成规则意识。针对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直接以实践作为支撑,让学生在课堂上组建班委,并为学生设定任务:学校要组织一次六一联欢活动,每个班级需要出一个节目,让我们共同商讨,一起制定合理的规则来保证节目的完美演出。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逐渐培养了自主管理和责任意识,在规则的制定中感知规则在集体活动中的重要性,同学之间平等互助的集体精神也得到培养。

(三)立足生活实际,发现规则

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可以发现,教材内容的编写更加偏向于社会群众,也是从小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出发,选取的都是典型的案例。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具有实践性的体现。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也要尊重这一内容设计,用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来举例子,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发现规则,感知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发现规则一方面可以从教材资源出发,强化规则意识。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教材下册第一、二单元的“我和我的同伴”和“我在这里长大”到第三单元的“我们的公共生活”和“多样的交通和通信”,教材内容由小及大、从个人到集体,影响着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教材的设计方式是从身边出发逐渐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这一点,从小点引出大智慧,从生活一点一滴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于规则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是融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之外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规则,建立规则。可以设定一些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规则的理解。设计活动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这对于教师来说本身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不畏困难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来完成实践挑战。例如,在学习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教材上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奋勇抗争的革命先辈文化馆或故居。在参观之前告知学生相关规则,在参观完之后让学生再总结规则,并探讨这些规则如果被破坏了会产生怎样不好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的感知让学生更加尊重规则、重视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四)落实知行合一,形成习惯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以及形成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运用,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刚刚步入校园生活,对于很多的规则都不太认识和理解。比如在进行“校园里的号令”学习之后,为了让学生掌握以及熟记各种铃声所代表的含义,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前准备好各种铃声,然后在教室内播放各种铃声,并让学生说出是哪种类型的铃声,以及听到这种铃声该做什么动作,最后再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做练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将校园内经常会出现的铃声在课堂内进行播放,让学生根据铃声做出指示。这样的练习能够加强学生对校园铃声的反应度,最终形成习惯。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执行相关规则。比如在听到了上课铃声之后,让值日生检查大家是否都进入教室,上课教材是否都已经准备好;下课铃响了之后,要提醒学生和老师告别,要将学习用品收拾好;集合铃响了之后,要提醒学生快速、整齐地排队集合;在升国旗时要提醒学生敬礼、行注目礼,更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听到国歌,就要停下目前做的事情,要立正、敬礼等。每一种规则都需要学生先进行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执行,不断提醒与督促能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总之,落实知行合一,将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学生的公德意识,教会学生理解各种礼仪规则,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与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强化规则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发现规则、认识规则、利用规则,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规则不规则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