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星 杨马 魏文燕 李良玉 杨壮志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和鲨鱼一样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软骨鱼种,起源于白垩纪时期,迄今已有2亿年的历史,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素有“水中活化石”、“水中熊猫”之称。鲟鱼的人工养殖可以追朔到19世纪70年代,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前苏联在人工养殖鲟鱼方面历史最为悠久,创造了世界鲟鱼养殖先河。目前全世界有美国、德国、法国等三十几个国家相继开展了鲟鱼研究和人工养殖。
流水养殖是四川省冷水性鱼类和亚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在四川省渔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冷水鱼养殖不仅是养殖结构调整和特色水产发展的重要组成,而且在水产品加工与出口创汇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川冷水资源丰富,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5-23℃,非常适合鲟鱼生长。四川省的雅安市和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以及成都西部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等市(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适合进行冷水、亚冷水性鱼养殖地区。就成都市而言,冷水资源总水流量初步测定为712m3/s,其中都江堰市507m3/s、彭州116.2m3/s、崇州市31.79m3/s、大邑县56m3/s;但是截至目前,成都市的冷水资源开发量还不足30m3/s,可供开发的冷水资源尚多。
在中国,人工养殖鲟鱼经过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行业已掌握养殖及鱼子酱深加工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包括种业、繁育、养殖、加工流通在内的产业链,中国已是全球第一的鲟鱼养殖大国。在四川省内养殖的鲟鱼系列主要有史氏鲟、小体鲟、俄罗斯鲟、西北利亚鲟、中华鲟、达氏鲟、匙吻鲟、杂交鲟等,以杂交鲟养殖量最大。据2017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记载的2016年鲟鱼全国产量为89773吨,2018年四川省鲟鱼人工淡水养殖产量7571吨,居全国第四,鱼子酱更是四川的“金字招牌”。
在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鲟鱼养殖业受到一定冲击,虽然目前已从“禁售”名单中移除,但销售还是进一步受挫。为尽快恢复鲟鱼产业发展,在四川省各级部门的支持下,2020年2月27日,成都海关所属锦城海关快速验放两批活鲟鱼,保障鲜活农产品及时顺利出口,助力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据了解,这两批活鲟鱼由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生产出口,共计6吨,货值8600美元。在了解企业对越南出口活鲟鱼计划后,锦城海关提前介入,指导养殖场建立健全疫病防疫体系,确保出口鲟鱼健康无疫;指导养殖场用药用料,确保鲟鱼符合出口国标准;开启出口绿色通道,随报随检,保障鲟鱼第一时间通关放行。
通过文献查阅及笔者目前已开展的养殖鲟鱼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在四川省内养殖鲟鱼主要流行病害为细菌感染。张佐等(2016)从四川泸州某养殖场的患病达氏鲟分离获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病原菌引起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病鱼尾柄鳞基部有突出体外的充血泡,腹部肿胀,鳃丝腐烂,脏器有出血点等。刘亚等(2016)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培育的一批发病死亡的达氏鲟幼鱼中分离获得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病鱼主要表现为食欲明显减弱,缓慢游于水面或侧翻,反应迟钝,部分病鱼鳍条及腹部体表出血,鳃丝充血,肛门红肿;剖检可见病鱼肠道出血,无内容物,肠壁有较多黄色黏液,腹腔积水;发病后48小时的累积死亡率达70%,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曹师琪等(2018)于2016年4月在四川省邛崃市某鲟鱼养殖场分离得到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患病鱼为杂交鲟,暴发一种以口腔周围出血,肛门红肿、外突和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为临床特征的传染病,死亡率达40%;发病水温6-20℃,发病鱼体质量100 g左右。叶彩燕等(2018)在四川绵阳某水库网箱养殖的西伯利亚鲟鱼中分离得到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鱼大量死亡,死亡率达70%,损失严重;病鱼主要临床症状为吻部充血,鳃出血,剖检可见肝脏发白,肠道末端充盈及充血出血。由此可见,在四川省内危害鲟鱼养殖的细菌性疾病主要为气单胞菌属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在鱼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极易暴发疾病。
此外,黄彬等(2008)于2002-2007年间,共观察到匙吻鲟气泡病29例。其中夏季发生21例,秋季发生3例,春季发生5例,以夏季发生最多,占72.4%。发病初期,病鱼在水面作狂乱而无力的游动,随着鱼体内气体的蓄积,不久即在体表皮肤薄弱处逸出、汇聚,在表皮下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最后病鱼在挣扎中死亡。捞取病鱼,可见口腔、头部、尾鳍甚至吻部布满大大小小的气泡,气泡密集处组织充血肿胀。解剖肉眼可见鳃丝间粘液增加,附着有许多小气泡,肠内有气泡和黄色粘液,心脏及大的血管内也常常可见气泡,气泡栓塞心脏和血管致鱼迅速死亡。
笔者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还了解到每年冬春季节交替时,养殖户会进行拉网分筛,此时若遇温度骤降,易发生水霉病,但造成的死亡数量较少,随着温度升高,症状会慢慢消失。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养殖户大多使用蛋白含量大于40%的高蛋白饲料进行投喂,鲟鱼在长期食用高蛋白饲料的情况下,诱发肝胆综合症,导致疾病抵抗能力下降,一旦环境条件恶化就会造成大量死亡。
由于鲟鱼养殖周期较长,尤其是作为鱼子酱加工的种鱼,一旦发生病害,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选用质量较高的种苗,时刻关注养殖池塘环境情况,若遇突发状况应及时处理。在季节交替或高温天气,辅以投喂保肝护肝、维护肠道菌群等功能性饲料,以提高鱼体抗病能力,降低疾病发生。此外,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密切合作,一方面加大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普及水产用药的规范和标准,提高养殖户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意识,普及相关病害预防措施,加大组织培训和宣传力度。
(通联: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