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中
2020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全省职教系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又一个重要文件。如果把国家“双高计划”和省高职“卓越计划”、中职“领航计划”等视为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拔尖工程”,那么,“行动计划”则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基工程”,对提升江苏职业教育高地的总体“海拔”具有全面统筹和指导推进作用。纵观整个“行动计划”,“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也是我们准确把握文件精神、系统谋划建设实践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创新驱动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推动质量和效率提升。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其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基础支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这一需求的差距还十分明显。职业教育唯有转向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职业院校应该勇挑重担,加速质量提升,在履行使命中实现更大价值。
比如,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 余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大项目的促进下,办学工作中各重要节点内涵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均渐趋成熟,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已具备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19 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推出,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对项目院校提出了“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可以说“双高计划”吹响了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号角,通过建设将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职业院校应该抓住机遇,顺应发展规律,乘势而上。
“行动计划”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进行了重点部署,就职业院校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在服务产业的高贡献度上,一是强化人才培养的贡献度,要成为区域产业人才输送和员工培训的中心;二是强化技术服务的贡献度,要成为区域中小微企业生产升级和技术革新的智囊。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是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这些都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着力点。
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教育,更是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德技并修是其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对此,“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放在质量提升的首要位置,特别突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提出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职业操守和劳动教育的强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在院校的实践中,需要将这些任务落实落细,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用学生发展的高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的高质量。
在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上,突出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遍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在体系建设、特色打造、成效产出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产教融合的发展主线、校企协同的发展方式、联动工作的课程体系、注重实操的课程内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对接职业标准的评价考核等职业教育长期探索并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路径、模式和方法,在“行动计划”中继续得到深化和强化,并进一步提出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1+X 证书制度、“职教高考”改革、育训体系建设等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发展更为完善的创新举措。
在“三教”改革的深入推进上,进一步强化教师、教材、教学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最密切、最直接的因素。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这其中第一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不仅要持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完善队伍的双师结构,健全教师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还必须在教师队伍中建立精研教学、追求质量的共识和氛围,激发教师专注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为“三教”改革有效开展提供根本保证。
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诸多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需要确立有效抓手,系统谋划,协调推进。从建设链条的系统性、建设要素的全面性来判断,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推进职业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石从专业转向专业群,是由现代产业发展特征决定的。一是产业的链式聚集发展和生态圈建设趋势日益突出,专业群能更为集成、集约地满足这一趋势下的人才需求;二是产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变革速度增快,专业群在对接变化、调整方向上的及时性和适应力优于单一的专业。职业学校要理清构建逻辑,力求通过专业群的建设,既能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契合度,又能发挥优势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还能为群内专业的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从专业建设转向专业群建设,给学校治理带来了新的命题,其要点在于通过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专业群的协同效应,主要包括建立专业群的校企协同机制、群内协同机制、群间协同机制等。比如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现代学徒制项目等,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载体;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和基层教学组织,促进群内课程资源、实践资源、教师资源的跨专业协同,推动“三教”改革,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重构跨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推动技术资源的整合积累,提升专业群服务能力等。围绕专业群的治理,尚有很多空白需要探索。这些探索和创新,必将给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行动计划”所提出的建设任务,大多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落实。在重构专业群教育教学方案时,可以统筹考虑相关要求,特别是新的改革要求和举措,将之融入教育教学方案和运行机制中。可以按照成果导向理念,构建“专业群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目标矩阵→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教育教学目标链,在确立专业群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时,充分分析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组成,明确专业能力、问题解决、信息素养、项目管理、终身学习、沟通合作、履行责任、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维度,通过目标链的逐层分解、持续贯彻,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次教学中,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达成度评价中。落实1+X 证书制度试点和学分银行建设工作,可以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将相关X证书内容引入课程,纳入高层互选模块,设计群内专业证书课程的主修、互选机制和学分认定办法。此外,还可以在课程建设中开发跨专业综合课程,打造互动互促的课堂生态,通过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形态的变化,倒逼教师、教材、教学改革的落地。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在专业群的内部质量保证上,应以过程性、及时性的质量反馈和改进为重点,以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课堂等层面的教学诊断和持续改进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在专业群的外部质量保障上,可以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做法,依托学术共同体开展专业认证,通过自我举证、专家查证、周期认证的机制设计,实现专业质量提升。
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缩影,其建设成果可以通过群间辐射迅速扩展到全校范围。因此,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系统开展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不失为职业院校落实“行动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